热处理过程对耐磨钢表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耐磨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2-15页 |
1.2.1 国内耐磨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2 国外耐磨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 第13-14页 |
1.2.3 我国耐磨材料的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1.3 贝氏体耐磨钢的研究与应用 | 第15-18页 |
1.3.1 贝氏体铸钢 | 第15-16页 |
1.3.2 奥氏体-贝氏体(A-B)双相钢 | 第16页 |
1.3.3 马氏体-贝氏体(M-B)双相钢 | 第16-17页 |
1.3.4 团球共晶体增强奥氏体-贝氏体钢 | 第17-18页 |
1.4 钢在热处理过程的脱碳及防护 | 第18-20页 |
1.4.1 脱碳机理 | 第18页 |
1.4.2 脱碳层深度的影响因素 | 第18-19页 |
1.4.3 脱碳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19-20页 |
1.4.4 脱碳的防护 | 第20页 |
1.5 精炼技术及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1.5.1 精炼方法分类 | 第21页 |
1.5.2 非金属夹杂物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21-23页 |
1.6 课题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23页 |
1.7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2章 脱碳实验 | 第25-41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实验钢热处理工艺制定 | 第25-30页 |
2.2.1 淬火工艺制定 | 第25-27页 |
2.2.2 回火工艺的制定 | 第27-28页 |
2.2.3 涂料保护热处理 | 第28-29页 |
2.2.4 氩气保护热处理 | 第29-30页 |
2.3 脱碳层的检测方法 | 第30-32页 |
2.3.1 显微组织法 | 第30-31页 |
2.3.2 显微硬度法 | 第31-32页 |
2.4 实验材料及内容 | 第32-33页 |
2.4.1 实验材料 | 第32页 |
2.4.2 实验内容与方法 | 第32-33页 |
2.5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3-40页 |
2.5.1 显微组织分析 | 第33-37页 |
2.5.2 显微硬度分析 | 第37-4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磨料磨损实验 | 第41-51页 |
3.1 引言 | 第41页 |
3.2 磨料磨损分类 | 第41-42页 |
3.3 磨料磨损机理 | 第42页 |
3.4 磨料磨损的评定标准 | 第42-43页 |
3.5 硬度对磨料磨损的影响 | 第43页 |
3.6 实验材料及内容 | 第43-45页 |
3.6.1 实验设备 | 第44-45页 |
3.6.2 显微组织检测 | 第45页 |
3.7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5-49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4章 精炼钢力学性能实验 | 第51-61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精炼原理 | 第51-53页 |
4.2.1 真空脱气原理 | 第51-52页 |
4.2.2 夹杂物的去除 | 第52-53页 |
4.3 精炼剂的选择 | 第53页 |
4.4 旋转弯曲疲劳实验 | 第53-54页 |
4.4.1 旋转弯曲疲劳简介 | 第53页 |
4.4.2 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方法 | 第53-54页 |
4.5 实验的材料与内容 | 第54-57页 |
4.5.1 冲击韧性实验 | 第55页 |
4.5.2 旋转弯曲疲劳实验 | 第55-56页 |
4.5.3 拉伸实验 | 第56-57页 |
4.6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7-59页 |
4.6.1 疲劳性能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4.6.2 冲击韧性结果分析 | 第58页 |
4.6.3 冲击断口形貌分析 | 第58-59页 |
4.6.4 拉伸性能结果分析 | 第5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