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Al-Zn-Mg-Cu合金概述 | 第12-16页 |
1.2.1 Al-Zn-Mg-Cu合金的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2.2 Al-Zn-Mg-Cu合金的组成和作用 | 第14-15页 |
1.2.3 Al-Zn-Mg-Cu合金的显微组织 | 第15-16页 |
1.3 DC铸造概述 | 第16-19页 |
1.4 平面凝固概述 | 第19-22页 |
1.4.1 平面凝固简介及其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4.2 国外平面凝固发展成果 | 第20-22页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5页 |
第2章 实验设备和方法 | 第25-35页 |
2.1 铸造过程的实验设备与方法 | 第25-31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2.1.2 合金熔炼 | 第25-26页 |
2.1.3 平面凝固铸造 | 第26-31页 |
2.1.3.1 铸造过程 | 第26-27页 |
2.1.3.2 铸造设备介绍 | 第27-31页 |
2.2 测温设备与测温点位置 | 第31-32页 |
2.2.1 测温设备 | 第31-32页 |
2.2.2 测温点位置的布置 | 第32页 |
2.3 均匀化退火设备与工艺 | 第32-35页 |
2.3.1 前言 | 第32-33页 |
2.3.2 均匀化退火处理设备 | 第33-34页 |
2.3.3 取样 | 第34页 |
2.3.4 均匀化退火处理工艺 | 第34-35页 |
第3章 平面凝固的实现 | 第35-57页 |
3.1 不同铸造方案对铸锭质量的影响 | 第35-45页 |
3.1.1 中间分流、冷却板为铜板方案 | 第35-40页 |
3.1.1.1 铸造过程 | 第35-36页 |
3.1.1.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3.1.1.3 小结 | 第40页 |
3.1.2 边部分流、冷却板为钢板方案 | 第40-45页 |
3.1.2.1 铸造过程 | 第40-41页 |
3.1.2.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3.1.2.3 小结 | 第45页 |
3.2 成分的宏观偏析分析 | 第45-48页 |
3.2.1 前言 | 第45页 |
3.2.2 成分检测方案 | 第45-46页 |
3.2.3 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3.3 组织分析 | 第48-55页 |
3.3.1 组织分析方案 | 第48-49页 |
3.3.1.1 取样及定义 | 第48-49页 |
3.3.1.2 金相制备及观察 | 第49页 |
3.3.1.3 维氏硬度测量分析 | 第49页 |
3.3.2 结果分析 | 第49-55页 |
3.3.2.1 金相形貌分析 | 第49-54页 |
3.3.2.2 维氏硬度测量分析 | 第54-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4章 轧制和时效处理后的性能 | 第57-63页 |
4.1 实验方案 | 第57-59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57页 |
4.1.2 取样 | 第57-58页 |
4.1.3 实验设备与方法 | 第58-59页 |
4.2 轧制处理后的性能 | 第59页 |
4.2.1 轧制工艺 | 第59页 |
4.2.2 性能分析 | 第59页 |
4.3 时效处理后的性能 | 第59-61页 |
4.3.1 前言 | 第59-60页 |
4.3.2 时效处理工艺 | 第60页 |
4.3.3 性能分析 | 第60-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