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1-16页 |
1 前言 | 第16-38页 |
1.1 ASR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6-22页 |
1.1.1 ASR基因简介 | 第16页 |
1.1.2 ASR基因的克隆 | 第16-17页 |
1.1.3 ASR的定位 | 第17页 |
1.1.4 ASR基因的功能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1.1.4.1 ASR基因与非生物胁迫 | 第17-19页 |
1.1.4.2 ASR基因与糖及ABA信号的关系研究 | 第19-20页 |
1.1.4.3 ASR基因与作物品质 | 第20-21页 |
1.1.5 香蕉MaASR1基因的研究进展(王园,2010) | 第21-22页 |
1.2 干旱胁迫研究进展 | 第22-26页 |
1.2.1 干旱胁迫对生产造成的影响 | 第22页 |
1.2.2 植物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的生化和分子响应 | 第22-24页 |
1.2.3 植物抗旱研究 | 第24-26页 |
1.3 植物在干旱胁迫下主要的分子响应 | 第26-30页 |
1.3.1 干旱胁迫与转录因子 | 第27页 |
1.3.2 干旱胁迫与植物激素 | 第27-30页 |
1.3.2.1 干旱胁迫与ABA | 第27-29页 |
1.3.2.2 干旱胁迫与乙烯 | 第29-30页 |
1.3.2.3 干旱胁迫与生长素 | 第30页 |
1.4 芯片技术研究进展 | 第30-31页 |
1.5 CHIP技术及其应用 | 第31-36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6-37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37-3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8-64页 |
2.1 植物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38-42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38-39页 |
2.1.3 所用引物 | 第39-42页 |
2.1.4 实验仪器 | 第42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42-64页 |
2.2.1 拟南芥的培养 | 第42-43页 |
2.2.2 对野生型和MaASR1转基因型籽苗的干旱处理 | 第43页 |
2.2.3 野生型和MaASR1转基因型拟南芥叶片总RNA的提取及cDNA的合成 | 第43-44页 |
2.2.4 表达谱芯片的制作和分析 | 第44-48页 |
2.2.4.1 组织块和细胞RNA的提取 | 第46页 |
2.2.4.2 对样品RNA进行荧光标记 | 第46-47页 |
2.2.4.3 杂交与清洗 | 第47页 |
2.2.4.4 芯片扫描 | 第47页 |
2.2.4.5 芯片图像的采集与数据分析 | 第47-48页 |
2.2.5 荧光定量PCR验证相关基因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 | 第48-50页 |
2.2.5.1 荧光定量PCR的引物设计及检测 | 第48-49页 |
2.2.5.2 荧光定量PCR的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 | 第49-50页 |
2.2.6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Kaufmann et al.,2010) | 第50-52页 |
2.2.6.1 组织的收集和固定 | 第50页 |
2.2.6.2 核分离和染色质剪断 | 第50-51页 |
2.2.6.3 预清除 | 第51页 |
2.2.6.4 免疫沉淀反应 | 第51-52页 |
2.2.6.5 CHIP-SEQ测序鉴定 | 第52页 |
2.2.7 香蕉MaASR1基因的扩增 | 第52-54页 |
2.2.7.0 引物设计 | 第52-53页 |
2.2.7.1 目的片段的扩增 | 第53页 |
2.2.7.2 目的片段的回收 | 第53页 |
2.2.7.3 目的片段与pMD19-T simple vector连接 | 第53-54页 |
2.2.7.4 连接产物转化E.coli DH5a | 第54页 |
2.2.7.5 重组质粒DNA的提取 | 第54页 |
2.2.8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4-56页 |
2.2.8.1 PET-30a表达载体的双酶切 | 第54-55页 |
2.2.8.2 目的基因pMDl8-T simple vector载体的双酶切 | 第55页 |
2.2.8.3 酶切产物的回收 | 第55页 |
2.2.8.4 目的基因片段与表达载体PET-30a的连接 | 第55页 |
2.2.8.5 连接产物转化E.coli Rosetta(DE3) | 第55页 |
2.2.8.6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55-56页 |
2.2.8.7 测序鉴定 | 第56页 |
2.2.9 工程菌的诱导和表达 | 第56页 |
2.2.10 菌液SDS-PAGE分析 | 第56-58页 |
2.2.11 Western blot鉴定 | 第58-59页 |
2.2.11.1 转膜 | 第58页 |
2.2.11.2 封闭及杂交 | 第58-59页 |
2.2.12 EMSA | 第59-64页 |
2.2.12.1 探针的扩增和标记 | 第59-60页 |
2.2.12.2 生物素标记探针标记效率的检测 | 第60页 |
2.2.12.4 生物素标记EMSA探针的制备 | 第60-61页 |
2.2.12.5 EMSA胶的配制 | 第61页 |
2.2.12.6 EMSA结合反应 | 第61-62页 |
2.2.12.7 电泳和转膜 | 第62页 |
2.2.12.8 显影 | 第62-64页 |
3 结果 | 第64-120页 |
3.1 表达谱芯片RNA质量检测 | 第64-66页 |
3.1.1 表达谱芯片RNA完整性检测 | 第64-65页 |
3.1.2 表达谱芯片RNA浓度和总量的检测 | 第65-66页 |
3.2 表达谱芯片差异基因聚类分析 | 第66-67页 |
3.3 表达谱芯片样品比较散点分析 | 第67-68页 |
3.4 表达谱芯片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8-87页 |
3.4.1 Network分析 | 第68-72页 |
3.4.2 Gene ontology分析 | 第72-80页 |
3.4.2.1 依据参与的生物过程分类 | 第78-79页 |
3.4.2.2 依据定位分类 | 第79-80页 |
3.4.2.3 依据生物学功能分类 | 第80页 |
3.4.3 Pathway分析 | 第80-87页 |
3.4.3.1 14 vs WT差异基因集 | 第80-84页 |
3.4.3.2 Y vs W差异基因集 | 第84-87页 |
3.5 表达谱芯片结果的RT-PCR验证 | 第87-96页 |
3.5.1 表达谱芯片中野生型及MaASR1转基因拟南芥ABA/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87-88页 |
3.5.2 表达谱芯片中野生型及MaASR1转基因拟南芥乙烯应答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88-91页 |
3.5.3 表达谱芯片中野生型及MaASR1转基因拟南芥生长素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91-95页 |
3.5.4 表达谱芯片中不依赖ABA,途径基因验证 | 第95-96页 |
3.6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超声波破碎条件的摸索 | 第96-98页 |
3.6.1 超声波破碎条件中功率大小对CHIP的影响 | 第96-97页 |
3.6.2 两次超声波破碎之间间隔时间对CHIP的影响 | 第97-98页 |
3.6.3 每次超声波破碎次数对CHIP的影响 | 第98页 |
3.7 CHIP-SEQ结果的生物信息分析 | 第98-107页 |
3.7.1 数据处理与产出情况统计 | 第98-99页 |
3.7.2 标准信息分析 | 第99-107页 |
3.7.2.1 ChIP Sequencing结果与参考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 | 第99页 |
3.7.2.2 ChIP Sequencing reads在全基因组的分布 | 第99-102页 |
3.7.2.3 全基因组Peak扫描 | 第102-105页 |
3.7.2.4 Peak相关基因筛选与GO功能聚类分析 | 第105-107页 |
3.8 CHIP-SEQ得到的主要的基因结果 | 第107页 |
3.9 CHIP-SEQ结果的RT-PCR验证 | 第107-108页 |
3.10 原核表达MaASR1蛋白结果 | 第108-113页 |
3.10.1 香蕉MaASR1基因的扩增结果 | 第108页 |
3.10.2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08-109页 |
3.10.3 pET30a-MaASRl表达载体工程菌的诱导表达 | 第109-111页 |
3.10.4 目标蛋白的纯化及western验证 | 第111-113页 |
3.11 CHIP-SEQ结果启动子元件分析 | 第113-115页 |
3.12 CHIP-SEQ结果的EMSA验证 | 第115-120页 |
4 讨论 | 第120-138页 |
4.1 激素与干旱胁迫 | 第120-126页 |
4.1.1 ABA与干旱胁迫 | 第120-123页 |
4.1.2 乙烯与干旱胁迫 | 第123-125页 |
4.1.3 生长素与干旱胁迫 | 第125-126页 |
4.2 不依赖ABA途径与干旱胁迫 | 第126-127页 |
4.3 光合作用与干旱胁迫 | 第127-128页 |
4.4 锌指蛋白与干旱胁迫 | 第128-130页 |
4.5 超声波破碎条件摸索 | 第130-132页 |
4.6 原核表达 | 第132页 |
4.7 MaASR1与糖代谢 | 第132-135页 |
4.8 MaASR1与小G蛋白RhoGAP | 第135-138页 |
5 结论 | 第138-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64页 |
致谢 | 第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