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正犯最新形态的国际化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 1.1.1 课题来源 | 第8页 |
| 1.1.2 背景 | 第8-9页 |
| 1.1.3 意义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页 |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第2章 间接正犯最新形态的学理溯源 | 第15-24页 |
| 2.1 引言 | 第15页 |
| 2.2 间接正犯经典形态的学理分析 | 第15-19页 |
| 2.2.1 强制支配 | 第16-17页 |
| 2.2.2 错误支配 | 第17-19页 |
| 2.3 间接正犯最新形态的学理分析 | 第19-23页 |
| 2.3.1 组织权力支配 | 第19-22页 |
| 2.3.2 最新形态独特性分析 | 第22-23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3章 间接正犯最新形态的国际演化路径 | 第24-33页 |
| 3.1 引言 | 第24页 |
| 3.2 司法演化路径 | 第24-28页 |
| 3.2.1 德国之肇始 | 第24-25页 |
| 3.2.2 他国之仿效 | 第25-27页 |
| 3.2.3 国际刑事法院之整合 | 第27-28页 |
| 3.3 规范演化路径 | 第28-32页 |
| 3.3.1 共同犯罪体 | 第28-30页 |
| 3.3.2 (共同)间接正犯 | 第30-32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4章 间接正犯最新形态对我国的启示 | 第33-43页 |
| 4.1 引言 | 第33页 |
| 4.2 引入最新形态的可行性分析 | 第33-36页 |
| 4.2.1 犯罪构成和参与形态不是并立的定性体系 | 第33-35页 |
| 4.2.2 共犯正犯化趋势明显 | 第35-36页 |
| 4.3 引入最新形态的必要性分析 | 第36-39页 |
| 4.3.1 犯罪构成与参与形态体系分立 | 第37-38页 |
| 4.3.2 正犯与共犯二元区分说已成通说 | 第38-39页 |
| 4.4 相关法理与法例的借鉴价值 | 第39-42页 |
| 4.4.1 顺应世界潮流 | 第39-40页 |
| 4.4.2 推动刑法总则立法完善 | 第40-41页 |
| 4.4.3 为有组织犯罪提供理论依据 | 第41-42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结论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7-49页 |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