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远程医疗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远程医疗的历史概况 | 第10-11页 |
1.2.2 心电监护在远程医疗中的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1.3 心电生物学基础 | 第12-16页 |
1.3.1 心电导联体系 | 第12-14页 |
1.3.2 心电信号波形及其意义 | 第14-16页 |
1.4 本文工作及各章节安排 | 第16-17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心电信号采集模块的系统总体设计 | 第18-23页 |
2.1 心电信号采集原理及任务模块分析 | 第18-19页 |
2.2 心电采集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 第19-22页 |
2.2.1 心电放大器的设计 | 第20-21页 |
2.2.2 芯片的选型 | 第21-22页 |
2.3 心电采集系统的软件部分设计 | 第22页 |
2.4 本章小节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嵌入式生理信息监测处理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 第23-42页 |
3.1 硬件电路的电磁兼容 | 第23-27页 |
3.1.1 电磁兼容理论知识 | 第23-24页 |
3.1.2 心电采集系统电磁干扰产生的原因 | 第24页 |
3.1.3 心电采集系统电磁干扰抑制方法 | 第24-25页 |
3.1.4 硬件电路设计过程中的电磁兼容设计 | 第25-27页 |
3.1.4.1 器件选型和布局 | 第25页 |
3.1.4.2 PCB板的布局和布线 | 第25-26页 |
3.1.4.3 PCB的静电防护设计 | 第26-27页 |
3.1.4.4 PCB接地设计 | 第27页 |
3.2 模拟信号采集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 第27-30页 |
3.2.1 前端采集电路 | 第28-30页 |
3.2.1.1 前端采集电路原理分析 | 第28-29页 |
3.2.1.2 前端采集电路原理仿真 | 第29-30页 |
3.3 差分放大电路和右腿驱动电路设计 | 第30-33页 |
3.4 二级放大电路 | 第33页 |
3.5 心电信号数字部分的处理 | 第33-39页 |
3.5.1 导联切换电路 | 第34-35页 |
3.5.2 高精度模数转换电路 | 第35-36页 |
3.5.3 微处理电路 | 第36-39页 |
3.6 射频电路设计 | 第39-41页 |
3.7 本章小节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移动健康平台的设计 | 第42-47页 |
4.1 Zigbee无线传感网络的概念及特点 | 第42-44页 |
4.1.1 Zigbee无线传感网络的概念 | 第42-43页 |
4.1.2 Zigbee无线传感网络的特点 | 第43-44页 |
4.2 Zigbee技术优势及网络架构分析 | 第44-46页 |
4.2.1 Zigbee技术所具有的优势 | 第44页 |
4.2.2 Zigbee网络架构分析 | 第44-46页 |
4.2.2.1 Zigbee节点类型 | 第44-45页 |
4.2.2.2 心电采集系统Zigbee网络组建 | 第45-46页 |
4.3 本章小节 | 第46-47页 |
第五章 生理信息监测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47-58页 |
5.1 IAR开发环境简介 | 第47-49页 |
5.2 移动健康平台的软件设计方案 | 第49-57页 |
5.2.1 AD7691与MSP430的SPI通信 | 第51-52页 |
5.2.2 MSP430与CC2530之间的UART通信 | 第52-53页 |
5.2.3 数字滤波算法 | 第53-57页 |
5.3 本章小节 | 第57-58页 |
第六章 心电采集系统的测试分析 | 第58-62页 |
6.1 PCB板介绍 | 第58-59页 |
6.2 PCB板的元器件焊接与调试 | 第59-60页 |
6.3 心电采集系统的软件部分调试和Zigbee无线通信调试 | 第60-61页 |
6.4 本章小节 | 第61-62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7.1 系统设计的总结 | 第62页 |
7.2 心电采集系统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