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及必要性 | 第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的必要性 | 第9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内容、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第10-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3.3 主要创新点 | 第11-12页 |
2 基本内容及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2.1 基本内容及意义 | 第12-13页 |
2.1.1 历史文化村镇建设的内容及意义 | 第12页 |
2.1.2 历史文化村镇建设中传统风貌的保护内容及意义 | 第12-13页 |
2.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2.2.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2.2.2 国内相关研究基础 | 第14-1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3 历史文化村镇建设与传统风貌保护的现状及关系 | 第16-18页 |
3.1 历史文化村镇建设现状 | 第16页 |
3.2 历史文化村镇传统风貌保护现状 | 第16-17页 |
3.3 历史文化村镇建设与传统风貌保护的关系 | 第17页 |
3.3.1 矛盾关系 | 第17页 |
3.3.2 相互协调关系 | 第1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4 历史文化村镇建设中传统风貌的保护策略 | 第18-31页 |
4.1 传统风貌保护的原则 | 第18-19页 |
4.1.1 矛盾关系中风貌的保护原则 | 第18-19页 |
4.1.2 协调关系中风貌的保护原则 | 第19页 |
4.2 保护的模式 | 第19-20页 |
4.2.1 保护区域的横向保护 | 第19-20页 |
4.2.2 保护区域的纵向保护 | 第20页 |
4.2.3 特殊-普遍-特殊保护模式的建立 | 第20页 |
4.3 传统风貌保护的“细胞”组成 | 第20-21页 |
4.4 传统风貌保护区域的划定 | 第21页 |
4.5 保护的措施 | 第21-30页 |
4.5.1 矛盾关系中细胞分类保护的措施 | 第21-23页 |
4.5.2 协调关系中细胞分类保护的措施 | 第23-25页 |
4.5.3 矛盾关系中核心区的保护措施 | 第25-27页 |
4.5.4 协调关系中核心区的保护措施 | 第27页 |
4.5.5 分类归档保存 | 第27-28页 |
4.5.6 综合保护措施 | 第28-29页 |
4.5.7 确定近期保护规划及远期保护规划 | 第29-3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5 案例实证分析—以大梁江村为例 | 第31-44页 |
5.1 地区简介 | 第31页 |
5.2 历史文化村镇建设中传统风貌保护现状分析 | 第31-34页 |
5.2.1 大梁江村传统风貌保护现状概况 | 第31-34页 |
5.2.2 大梁江村传统风貌保护现状中存在问题 | 第34页 |
5.3 大梁江村建设中传统风貌保护的研究 | 第34-37页 |
5.3.1 保护目标和范围 | 第34-35页 |
5.3.2 保护的技术路线 | 第35-37页 |
5.4 大梁江传统风貌保护内容及措施 | 第37-43页 |
5.4.1 保护层次的划分 | 第37页 |
5.4.2 重要保护点的保护 | 第37-39页 |
5.4.3 矛盾关系中的保护原则 | 第39页 |
5.4.4 协调关系中的保护原则 | 第39页 |
5.4.5 矛盾关系中的保护措施 | 第39页 |
5.4.6 协调关系中的保护措施 | 第39-42页 |
5.4.7 核心保护区物质要素、非物质要素的保护 | 第42页 |
5.4.8 通过建设发展来加强保护 | 第42-4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6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7-48页 |
作者简历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