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乡村景观多元化发展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9-13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1 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第9页
        1.1.2 城市化带来的巨大冲击第9-10页
        1.1.3 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意义第10页
    1.2 研究的目标和意义第10-11页
        1.2.1 研究目标第10-11页
        1.2.2 研究意义第11页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1-13页
        1.3.1 研究内容第11页
        1.3.2 研究方法第11-12页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2-13页
2 乡村景观理论研究第13-17页
    2.1 乡村景观的理论基础第13-15页
        2.1.1 景观美学第13页
        2.1.2 景观生态学第13页
        2.1.3 生态经济学第13-14页
        2.1.4 农业生态学第14页
        2.1.5 旅游生态学第14页
        2.1.6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14-15页
    2.2 乡村景观规划的相关理论第15-17页
        2.2.1 景观生态规划第15页
        2.2.2 土地利用规划第15页
        2.2.3 生态农业规划第15-16页
        2.2.4 生态旅游规划第16-17页
3 乡村景观研究第17-24页
    3.1 乡村景观的基本组成要素第17-19页
        3.1.1 自然景观第17页
        3.1.2 农业景观第17-18页
        3.1.3 生态农业景观第18页
        3.1.4 乡土景观第18-19页
        3.1.5 文化景观第19页
    3.2 乡村景观的特征解析第19-22页
        3.2.1 淳朴自然性第19-20页
        3.2.2 生态脆弱性第20页
        3.2.3 功能多样性第20-21页
        3.2.4 公共开放性第21页
        3.2.5 地方乡土性第21-22页
    3.3 国内外乡村景观研究第22-24页
        3.3.1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第22-23页
        3.3.2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第23-24页
4 乡村景观建设研究第24-29页
    4.1 我国乡村景观发展现状第24-25页
        4.1.1. 乡村景观现状特征第24页
        4.1.2. 城市化影响下的乡村景观发展与变迁第24-25页
        4.1.3 乡村景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25页
    4.2 城市化进程赋予乡村景观的使命第25-27页
        4.2.1 绿色营造第25-26页
        4.2.2 生态保持第26页
        4.2.3 经济增长第26页
        4.2.4 特色发展第26-27页
        4.2.5 文脉延续第27页
    4.3 乡村景观建设的必经之路——景观多元化发展第27-29页
        4.3.1 景观多元化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第27-28页
        4.3.2 景观多元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第28-29页
5 乡村景观多元化发展研究第29-42页
    5.1 乡村景观多元化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第29-31页
        5.1.1 乡村景观多元化发展的指导思想第29-30页
        5.1.2 乡村景观多元化发展的基本原则第30-31页
    5.2 景观多元化促进农村发展的现实意义第31-33页
        5.2.1 提升乡土风貌的重要手段第31-32页
        5.2.2 全面实施农村发展政策的坚实基础第32页
        5.2.3 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第32-33页
        5.2.4 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第33页
        5.2.5 传承乡土文化的有利保障第33页
    5.3 乡村景观多元化发展的必要因素第33-35页
        5.3.1 乡村自然景观—水系景观第33-34页
        5.3.2 乡村文化景观—传统文化第34页
        5.3.3 乡村生产景观—农田景观第34-35页
        5.3.4 乡土特色景观—乡土聚落第35页
    5.4 乡村景观多元化发展的内涵第35-37页
        5.4.1 景观生态化发展第36页
        5.4.2 景观持续化发展第36页
        5.4.3 景观大众化发展第36页
        5.4.4 景观人文化发展第36-37页
        5.4.5 景观产业化发展第37页
    5.5 乡村景观多元化建设的对策研究第37-42页
        5.5.1 “毁坏”到“保存”—保护景观资源第37-38页
        5.5.2 “保存”到“利用”—挖掘景观价值第38-39页
        5.5.3 “利用”到“创新”—探究科学技术第39-40页
        5.5.4 “创新”到“增效”—提升农业效益第40页
        5.5.5 “增效”到“持续”—保证发展持续第40-42页
6 实践应用第42-54页
    6.1 秦皇岛市山海关区燕塞湖绿道规划第42-47页
        6.1.1 山海关区生态绿道规划的背景第42页
        6.1.2 山海关区燕塞湖绿道概况第42-43页
        6.1.3 生态化、持续化、大众化的乡村景观——燕塞湖绿道第43-44页
        6.1.4 乡村资源在景观发展中的利用——绿道系统规划第44-47页
    6.2 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樱桃沟域滨水湿地生态区规划第47-52页
        6.2.1 樱桃沟域滨水湿地生态区景观现状第47-48页
        6.2.2 生态化、人文化、产业化的乡村景观——樱桃沟域滨水湿地生态区第48-49页
        6.2.3 乡村景观与乡村产业相结合的实践探究——滨水湿地生态区规划第49-52页
    6.3 中国传统文化在乡村景观设计的运用第52-53页
        6.3.1 “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第52页
        6.3.2 太极文化在景观发展中的应用——太极养生区第52-53页
    6.4 小结第53-54页
7 结语与展望第54-56页
    7.1 结语第54页
    7.2 展望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59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9-60页
作者简历第60-61页
致谢第61-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淮海大豆高异黄酮种质筛选与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下一篇:历史文化村镇建设中传统风貌的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