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格目录 | 第8-9页 |
List of Tables | 第9-10页 |
图目录 | 第10-12页 |
List of Figures | 第12-14页 |
中文摘要 | 第14-16页 |
英文摘要 | 第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大麦黄花叶病毒属的研究进展 | 第17-52页 |
1.1 生物学 | 第17-23页 |
1.1.1 种类及分布 | 第17-18页 |
1.1.2 症状 | 第18-19页 |
1.1.3 寄主范围 | 第19-20页 |
1.1.4 经济损失 | 第20-21页 |
1.1.5 血清学 | 第21页 |
1.1.6 病理学特征 | 第21-22页 |
1.1.7 病毒流行学 | 第22页 |
1.1.8 病毒粒子 | 第22-23页 |
1.2 传播介体:禾谷多粘菌 | 第23-26页 |
1.2.1 生活史 | 第23-24页 |
1.2.2 分类地位、寄主范围和传播的病毒 | 第24-25页 |
1.2.3 病毒-介体关系 | 第25-26页 |
1.3 Bymovirus属病毒基因组结构和功能 | 第26-47页 |
1.3.1 基因组结构及特征 | 第27-38页 |
1.3.1.1 大麦黄花叶病毒(Barley yellow mosaic virus,BaYMV) | 第27-29页 |
1.3.1.1.1 BaYMV基因组结构及特征 | 第27-28页 |
1.3.1.1.2 中国BaYMV分离物的研究 | 第28-29页 |
1.3.1.2 大麦和性花叶病毒(Barley mild mosaic virus,BaMMV) | 第29-32页 |
1.3.1.2.1 BaMMV基因组结构及特征 | 第29-31页 |
1.3.1.2.2 中国BaMMV的研究 | 第31-32页 |
1.3.1.3 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WYMV)和小麦梭条花叶病毒(Wheat spindle streak mosaic virus,WSSMV) | 第32-38页 |
1.3.1.3.1 基因组结构及特征 | 第32-35页 |
1.3.1.3.2 中国WYMV的研究 | 第35-36页 |
1.3.1.3.3 分子进化和株系分化 | 第36-38页 |
1.3.2 病毒基因组编码蛋白的功能 | 第38-47页 |
1.3.2.1 P1蛋白 | 第38-40页 |
1.3.2.2 P2蛋白 | 第40-41页 |
1.3.2.3 P3蛋白 | 第41页 |
1.3.2.4 6K1短肽 | 第41-42页 |
1.3.2.5 CI蛋白 | 第42-43页 |
1.3.2.6 6K2短肽 | 第43页 |
1.3.2.7 NIa蛋白 | 第43-45页 |
1.3.2.8 NIb蛋白 | 第45-46页 |
1.3.2.9 外壳蛋白 | 第46-47页 |
1.4 禾谷多粘菌传病毒的复合侵染以及大小麦对Bymovirus的抗性机理及抗病育种工作 | 第47-52页 |
1.4.1 禾谷多粘菌传病毒的复合侵染 | 第47页 |
1.4.2 大小麦对Bymovirus的抗性机理 | 第47-49页 |
1.4.3 Bymovirus的防治 | 第49-52页 |
1.4.3.1 生物防治 | 第49页 |
1.4.3.2 田间管理 | 第49-50页 |
1.4.3.3 化学防治 | 第50页 |
1.4.3.4 抗病育种 | 第50-52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52-74页 |
2.1 病叶 | 第52页 |
2.2 试剂 | 第52-53页 |
2.3 仪器 | 第53页 |
2.4 菌株和质粒 | 第53页 |
2.5 细菌和酵母的培养基 | 第53-54页 |
2.5.1 细菌的培养基 | 第53-54页 |
2.5.2 酵母的培养基 | 第54页 |
2.6 Bymovirus的提纯 | 第54-56页 |
2.6.1 试剂 | 第54-55页 |
2.6.2 步骤 | 第55-56页 |
2.7 电子显微镜技术 | 第56页 |
2.8 ELISA方法 | 第56-57页 |
2.8.1 试剂 | 第56-57页 |
2.8.2 步骤 | 第57页 |
2.9 病叶总RNA和病毒RNA抽提 | 第57-58页 |
2.9.1 病毒RNA提取(酚/氯仿法) | 第57-58页 |
2.9.2 试剂盒纯化 | 第58页 |
2.10 RT-PCR | 第58-59页 |
2.10.1 引物设计 | 第58页 |
2.10.2 cDNA第一链合成 | 第58-59页 |
2.10.3 PCR | 第59页 |
2.11 5’-和3’-RACE | 第59-62页 |
2.11.1 3’-RACE | 第59-61页 |
2.11.2 5’-RACE | 第61-62页 |
2.12 DNA克隆 | 第62-68页 |
2.12.1 限制性内切酶消化 | 第62-63页 |
2.12.2 DNA片段的切胶纯化 | 第63页 |
2.12.2.1 透析袋法 | 第63页 |
2.12.2.2 低熔点琼脂糖法 | 第63页 |
2.12.2.3 切胶纯化试剂盒法 | 第63页 |
2.12.3 连接反应 | 第63-64页 |
2.12.4 质粒转化宿主细菌 | 第64-65页 |
2.12.4.1 感受态细胞制备 | 第64-65页 |
2.12.4.2 转化 | 第65页 |
2.12.5 质粒转化酵母 | 第65-66页 |
2.12.5.1 感受态酵母的制备 | 第65-66页 |
2.12.5.2 转化 | 第66页 |
2.12.6 细菌转化子的筛选 | 第66-67页 |
2.12.6.1 试剂 | 第66-67页 |
2.12.6.2 步骤 | 第67页 |
2.12.7 质粒的抽提 | 第67-68页 |
2.12.7.1 试剂 | 第67页 |
2.12.7.2 步骤 | 第67-68页 |
2.12.8 试剂盒纯化质粒 | 第68页 |
2.13 DNA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68-69页 |
2.14 SDS-PAGE | 第69-71页 |
2.14.1 样品的制备 | 第69-70页 |
2.14.1.1 普通蛋白样品的制备 | 第69页 |
2.14.1.2 酵母蛋白的抽提 | 第69-70页 |
2.14.1.2.1 试剂 | 第69-70页 |
2.14.1.2.2 步骤 | 第70页 |
2.14.2 配胶 | 第70-71页 |
2.14.3 上样与电泳 | 第71页 |
2.14.4 染色与脱色 | 第71页 |
2.15 Western Blot | 第71-72页 |
2.15.1 试剂 | 第71-72页 |
2.15.2 转移 | 第72页 |
2.15.3 免疫显色反应 | 第72页 |
2.16 OMV病土毒力测试 | 第72-74页 |
2.16.1 病土来源 | 第72-73页 |
2.16.2 步骤 | 第73-74页 |
第三章 中国大麦和性花叶病毒存在的进一步证据及其外壳蛋白核苷酸序列 | 第74-82页 |
3.1 引言 | 第75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75-76页 |
3.2.1 材料 | 第75页 |
3.2.2 方法 | 第75-76页 |
3.2.2.1 病毒的提纯 | 第75页 |
3.2.2.2 病毒RNA的抽提 | 第75页 |
3.2.2.3 酶联免疫吸附反应 | 第75-76页 |
3.2.2.4 免疫吸附电镜 | 第76页 |
3.2.2.5 SDS-PAGE和Western-blot | 第76页 |
3.2.2.6 病毒外壳蛋白基因cDNA合成和PCR扩增方法 | 第76页 |
3.2.2.7 中国BaMMV外壳蛋白基因的克隆和测序 | 第7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6-82页 |
3.3.1 大麦和性花叶病毒的分布 | 第76-77页 |
3.3.2 中国BaMMV的特性 | 第77-78页 |
3.3.3 BaMMV外壳蛋白的测序与其它分离物的比较 | 第78-82页 |
第四章 燕麦花叶病毒全序列及RNA2缺失和重复突变 | 第82-101页 |
4.1 引言 | 第82-83页 |
4.2 材料 | 第83页 |
4.3 方法 | 第83-85页 |
4.3.1 OMV病土毒力的测定 | 第83页 |
4.3.2 病毒的提纯 | 第83页 |
4.3.3 病毒RNA的抽提 | 第83页 |
4.3.4 cDNA合成 | 第83页 |
4.3.5 RNA1全序列的测定 | 第83-84页 |
4.3.6 RNA2全序列的测定 | 第84页 |
4.3.7 RT-PCR产物的纯化与克隆 | 第84-85页 |
4.3.8 序列分析 | 第85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85-101页 |
4.4.1 病土毒力的检测 | 第85页 |
4.4.2 病毒粒子特性 | 第85-86页 |
4.4.3 OMV RNA1核苷酸全序列及其编码的蛋白 | 第86-94页 |
4.4.4 OMV RNA1与其它Bymovirus成员以及其它进化相关属成员的比较 | 第94-96页 |
4.4.5 OMV RNA2核苷酸全序列及其编码的蛋白 | 第96-100页 |
4.4.6 OMV不同分离物之间的比较 | 第100-101页 |
第五章 燕麦花叶病毒NIa-VPg蛋白在酵母中的真核表达 | 第101-106页 |
5.1 引言 | 第101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101-103页 |
5.2.1 OMV RNA的抽提和cDNA的合成 | 第101页 |
5.2.2 OMV VPg目的基因的扩增和克隆 | 第101-102页 |
5.2.3 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02-103页 |
5.2.4 VPg基因在酵母中的表达 | 第103页 |
5.2.5 Western-blot检测蛋白的表达 | 第10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3-106页 |
5.3.1 OMV VPg基因的PCR扩增和克隆 | 第103-104页 |
5.3.2 VPg酵母表达质粒的检测 | 第104页 |
5.3.3 VPg基因在酵母中的表达 | 第104-105页 |
5.3.4 讨论 | 第105-106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 第106-10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06页 |
6.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106-108页 |
第七章 参考文献 | 第108-132页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2-133页 |
博士研究生期间形成的成果 | 第133-134页 |
致谢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