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英语字母缩写和中英文全称对照表 | 第8-11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第一章 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 第24-38页 |
第一节 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 第24-3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1.1 材料 | 第24-26页 |
1.1.1 病料来源 | 第24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24-25页 |
1.1.3 主要药敏纸片材料 | 第25页 |
1.1.4 主要仪器 | 第25-26页 |
1.2 方法 | 第26页 |
1.2.1 细菌的富集、分离与纯化 | 第26页 |
1.2.2 生化鉴定 | 第26页 |
1.2.4 耐药性敏感试验 | 第26页 |
2 结果 | 第26-28页 |
2.1 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 第26-27页 |
2.2 生化鉴定结果 | 第27页 |
2.3 耐药性试验结果 | 第27-28页 |
3 结论与分析 | 第28-30页 |
第二节 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 第30-3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1.1 材料 | 第30-31页 |
1.1.1 病料来源 | 第30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30页 |
1.1.3 主要药敏纸片材料 | 第30页 |
1.1.4 主要仪器 | 第30-31页 |
1.2 方法 | 第31页 |
1.2.1 细菌的富集、分离与纯化 | 第31页 |
1.2.2 生化鉴定 | 第31页 |
1.2.3 耐药性敏感试验 | 第31页 |
2 结果 | 第31-33页 |
2.1 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 第31-32页 |
2.2 生化鉴定结果 | 第32页 |
2.3 耐药性试验结果 | 第32-33页 |
3 结论与分析 | 第33-34页 |
第三节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试验 | 第34-3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1.1 材料 | 第34-35页 |
1.1.1 病料来源 | 第34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34页 |
1.1.3 主要药敏纸片材料 | 第34-35页 |
1.1.4 主要仪器 | 第35页 |
1.2 方法 | 第35页 |
1.2.1 细菌的富集、分离与纯化 | 第35页 |
1.2.2 生化鉴定 | 第35页 |
1.2.3 耐药性敏感试验 | 第35页 |
2 结果 | 第35-37页 |
2.1 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 第35-36页 |
2.2 生化鉴定结果 | 第36页 |
2.3 耐药性试验结果 | 第36-37页 |
3 结论与分析 | 第37-38页 |
第二章 奶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38-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1.1 材料 | 第38-39页 |
1.1.1 菌株和污水 | 第38页 |
1.1.2 仪器设备 | 第38页 |
1.1.3 主要试剂 | 第38-39页 |
1.2 方法 | 第39-40页 |
1.2.1 宿主菌的准备 | 第39页 |
1.2.2 噬菌体的富集与分离 | 第39页 |
1.2.3 噬菌体的纯化 | 第39页 |
1.2.4 噬菌体效价(滴度)测定 | 第39页 |
1.2.5 噬菌体裂解谱的测定 | 第39-40页 |
1.2.6 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测定 | 第40页 |
1.2.7 噬菌体的 pH 稳定性测定 | 第40页 |
1.2.8 噬菌体的温度稳定性测定 | 第40页 |
1.2.9 紫外线的紫外线稳定性测定 | 第40页 |
1.2.10 噬菌体的保存 | 第40页 |
2 结果 | 第40-48页 |
2.1 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分离及噬菌斑的观察结果 | 第40-41页 |
2.2 噬菌体效价(滴度)测定结果 | 第41页 |
2.3 噬菌体裂解谱测定结果 | 第41-42页 |
2.4 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测定结果 | 第42-43页 |
2.5 噬菌体的 pH 稳定性测定结果 | 第43-45页 |
2.6 噬菌体的温度稳定性测定结果 | 第45-47页 |
2.7 噬菌体紫外线稳定性测定结果 | 第47-48页 |
3 讨论与分析 | 第48-51页 |
全文总结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