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制剂学论文

自组装CM-PLH/PbAE/DNA三元复合物非病毒基因递送载体的研究

摘要第9-13页
ABSTRACT第13-17页
前言第18-24页
第一章 报告基因和治疗基因的选择及质粒的提取鉴定第24-47页
    第一节 报告基因的选择和质粒的提取鉴定第25-35页
        1 试剂和仪器第25页
            1.1 试剂第25页
            1.2 仪器第25页
        2 实验方法第25-32页
            2.1 报告基因的选择依据第25-26页
            2.2 常用的报告基因第26-28页
            2.3 培养基的配制第28页
            2.4 质粒的转化第28-29页
            2.5 细菌的复苏、扩增和冻存第29-30页
            2.6 质粒DNA的大量抽提第30-31页
            2.7 质粒DNA浓度和纯度的测定第31-32页
        3 实验结果第32-34页
            3.1 质粒的抽提第32-33页
            3.2 质粒浓度和纯度的测定第33-34页
        4 讨论第34-35页
    第二节 治疗基因克隆和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质粒的提取鉴定第35-46页
        1 试剂和仪器第35-36页
            1.1 试剂第35页
            1.2 仪器第35-36页
        2 实验方法第36-41页
            2.1 基因载体的构建流程第36页
            2.2 载体的酶切第36-37页
            2.3 目的基因片段的获取第37-38页
            2.4 重组质粒的构建第38-40页
            2.5 阳性克隆的PCR鉴定第40-41页
            2.6 阳性克隆测序第41页
            2.7 阳性克隆的扩增和质粒的大量抽提第41页
        3 实验结果第41-45页
            3.1 载体酶切结果第41页
            3.2 目的基因PCR结果第41-42页
            3.3 重组质粒构建及PCR鉴定第42-43页
            3.4 阳性克隆测序结果及结果分析第43-45页
            3.5 质粒浓度和纯度的测定第45页
        4 讨论第45-46页
    小结第46页
    参考文献第46-47页
第二章 PbAE的合成、表征及PbAE/DNA二元复合物的制备和体外评价第47-79页
    第一节 PbAE的合成及表征第47-55页
        1 试剂和仪器第47-48页
            1.1 试剂第47页
            1.2 仪器第47-48页
        2 实验方法第48页
            2.1 PbAE的合成第48页
            2.2 PbAE的表征第48页
        3 实验结果第48-54页
            3.1 PbAE的表观形状第48-49页
            3.2 PbAE的~1H-NMR和~(13)C-NMR图谱分析第49-54页
            3.3 凝胶渗透色谱分子量的测定第54页
        4 讨论第54-55页
    第二节 PbAE的筛选第55-67页
        1 试剂和仪器第55-56页
            1.1 试剂第55页
            1.2 仪器第55-56页
        2 试验方法第56-58页
            2.1 PbAE的体外细胞毒性第56-57页
            2.2 PbAE的血液相容性第57页
            2.3 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PbAE对DNA的压缩能力与聚合物结构的关系第57-58页
            2.4 细胞体外转染效率与聚合物结构的关系第58页
        3 实验结果第58-66页
            3.1 PbAE的体外细胞毒性第58-62页
            3.2 PbAE的血液相容性第62-64页
            3.3 PbAE对DNA的压缩能力与聚合物结构的关系第64-65页
            3.4 细胞体外转染效率与聚合物结构的关系第65-66页
        4 讨论第66-67页
    第三节 PbAE/DNA二元复合物的制备及体外评价第67-77页
        1 试剂和仪器第67-68页
            1.1 试剂第67-68页
            1.2 仪器第68页
        2 实验方法第68-70页
            2.1 PbAE/DNA二元复合物的制备第68-69页
            2.2 PbAE/DNA二元复合物载体系统的体外性质考察第69页
            2.3 细胞培养第69-70页
            2.4 细胞毒性第70页
            2.5 细胞转染第70页
        3 实验结果第70-76页
            3.1 透射电镜观察复合物的形态第70-71页
            3.2 复合物的粒径和电位表征第71-72页
            3.3 凝胶电泳阻滞分析第72-73页
            3.4 复合物的细胞毒性第73-74页
            3.5 二元复合物作为pEGFP-N2递送载体的体外转染第74-76页
        4 讨论第76-77页
    本章小结第77页
    参考文献第77-79页
第三章 CM-PLH/PbAE/DNA三元复合物的构建及体内外转染的研究第79-130页
    第一节 CM-PLH的合成及表征第80-86页
        1 试剂和仪器第80页
        2 试验方法第80-82页
            2.1 CM-PLH的合成第80-81页
            2.2 CM-PLH的1H-NMR表征第81页
            2.3 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定CM-PLH的分子量第81页
            2.4 CM-PLH的酸碱滴定和浊度测定第81页
            2.5 溶血试验第81-82页
        3 实验结果第82-84页
            3.1 CM-PLH的1H-NMR表征和分子量测定第82页
            3.2 CM-PLH的酸碱滴定第82-84页
            3.3 溶血试验第84页
        4 讨论第84-86页
    第二节 CM-PLH/PbAE/DNA三元复合物载体的制备及处方优化第86-109页
        1 试剂和仪器第86页
        2 试验方法第86-89页
            2.1 CM-PLH/PbAE/DNA三元复合物的制备第86-87页
            2.2 CM-PLH/PbAE/DNA三元复合物的表征第87页
            2.3 琼脂糖凝胶电泳阻滞分析第87-88页
            2.4 红细胞凝集试验第88页
            2.5 细胞培养第88页
            2.6 细胞毒性分析第88页
            2.7 细胞摄取第88-89页
            2.8 CM-PLH/PbAE/DNA介导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体外转染第89页
        3 实验结果第89-105页
            3.1 CM-PLH/PbAE/DNA复合物的制备及表征第89-91页
            3.2 凝胶电泳阻滞分析第91-93页
            3.3 红细胞凝集实验第93-94页
            3.4 复合物的细胞毒性第94-95页
            3.5 细胞摄取研究第95-97页
            3.6 三元复合物介导的pEGFP-N2体外转染的研究第97-105页
        4 讨论第105-109页
    第三节 三元复合物作为pTNFSF10-EGFP传递体系的体外研究第109-121页
        1 试剂和仪器第109-110页
        2 试验方法第110-114页
            2.1 CM-PLH/PbAE/pTNFSF10-EGFP三元复合物的制备第110页
            2.2 细胞及细胞培养第110-111页
            2.3 以GFP为指标衡量治疗基因的体外转染效率第111页
            2.4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第111页
            2.5 Western印迹分析TRAIL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第111-112页
            2.6 细胞RNA抽提及定量PCR分析第112-114页
        3 实验结果第114-120页
            3.1 以EGFP为指标衡量治疗基因的体外转染效率第114-115页
            3.2 细胞凋亡第115-117页
            3.3 Western印迹分析TRAIL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第117-119页
            3.4 定量PCR分析第119-120页
        4 讨论第120-121页
    第四节 三元复合物作为pGL3-promoter递送载体的体内研究第121-127页
        1 试剂和仪器第121-122页
        2 试验方法第122-123页
            2.1 CM-PLH/PbAE/pGL3-promoter三元复合物的制备第122页
            2.2 细胞及细胞培养第122页
            2.3 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皮下肿瘤模型第122页
            2.4 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肺转移肿瘤模型的建立第122页
            2.5 给药方案第122-123页
        3 实验结果第123-125页
            3.1 皮下瘤和肺转移肿瘤模型的建立第123页
            3.2 体内转染分析第123-125页
        4 讨论第125-127页
    本章小结第127-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0页
第四章 三元复合物的穿膜机理及胞内转运过程的研究第130-152页
    第一节 三元复合物载体系统细胞穿膜机理的研究第130-139页
        1 试剂和仪器第130-131页
        2 试验方法第131-132页
            2.1 CM-PLH/PbAE/DNA三元复合物的制备第131页
            2.2. 细胞及细胞培养第131页
            2.3 内吞抑制剂对复合物内吞的影响第131-132页
            2.4 内吞抑制剂对复合物转染效率的影响第132页
            2.5 四甲基罗丹明(TRITC)标记转铁蛋白(Tf)的合成第132页
            2.6 YOYO-1标记质粒DNA第132页
            2.7 复合物与内吞标记物TRITC-Tf和Alexa Fluor 555-CTB的共定位第132页
        3 试验结果第132-137页
            3.1 内吞抑制剂对细胞摄取复合物的影响第133-135页
            3.2 内吞抑制剂对转染效率的影响第135-136页
            3.3 复合物与内吞标记物的共定位第136-137页
        4 讨论第137-139页
    第二节 三元复合物载体系统的胞内转运过程的研究第139-148页
        1 试剂和仪器第139-140页
        2 试验方法第140-141页
            2.1 CM-PLH/PbAE/DNA三元复合物的制备第140页
            2.2 细胞及细胞培养第140页
            2.3 质粒DNA的荧光标记第140页
            2.4 抑制剂对复合物转染效率的研究第140-141页
            2.5 复合物与内酶体-溶酶体系统的共定位考察第141页
        3 试验结果第141-146页
            3.1 细胞骨架抑制剂对复合物转染效率的影响第141-142页
            3.2 内酶体-溶酶体系统酸化抑制剂对复合物转染效率的影响第142页
            3.3 动力蛋白抑制剂对转染效率的影响第142-143页
            3.4 复合物与内酶体-溶酶体系统的共定位第143-146页
        4 讨论第146-148页
    本章小结第148页
    参考文献第148-152页
全文总结第152-155页
在校期间所取得的成果第155-158页
课题的创新性第158-159页
综述第159-173页
    参考文献第169-173页
致谢第173-175页

论文共1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创新药物去甲泽拉木醛质量控制和稳定性研究
下一篇:压缩与叠加:中国城市化与“生产政治”演化的独特路径(1978-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