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前言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9页 |
1.1.1 辣椒(Capsicum L.) | 第13页 |
1.1.2 辣椒素简介 | 第13页 |
1.1.3 辣椒素相关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1.1.3.1 辣椒素类物质的生物合成 | 第13-15页 |
1.1.3.2 辣味基因的标记与QTL定位 | 第15页 |
1.1.3.3 辣椒素类物质生物合成过程中相关基因的研究 | 第15-18页 |
1.1.3.4 辣椒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调控 | 第18-19页 |
1.2 研究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1.2.2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1.2.2.1 转录因子的筛选和表达分析 | 第20页 |
1.2.2.2 转录因子的功能验证 | 第20页 |
1.2.2.3 转录因子和辣椒素合成相关结构基因启动子结合位点验证 | 第20页 |
1.2.2.4 将关键结构基因CaAT3导入到番茄进行功能验证。 | 第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0页 |
2.1.2 载体 | 第20页 |
2.1.3 菌株 | 第20-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7页 |
2.2.1 转录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1页 |
2.2.2 辣椒DNA的提取 | 第21-22页 |
2.2.3 RNA分离与c 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22-23页 |
2.2.4 CaCl2法制备大肠杆菌DH5α 感受态细胞 | 第23页 |
2.2.5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 | 第23页 |
2.2.6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 第23-24页 |
2.2.7 重组质粒转化农杆菌感受态细胞 | 第24页 |
2.2.8 q RT-PCR分析 | 第24页 |
2.2.9 病毒诱导基因沉默 | 第24-25页 |
2.2.10 启动子克隆及元件分析 | 第25页 |
2.2.11 酵母单杂交 | 第25-26页 |
2.2.12 辣椒素含量测定 | 第26-27页 |
2.2.1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 第26页 |
2.2.1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第26-27页 |
2.2.12.3 色谱条件 | 第27页 |
2.2.13 转录因子的软件分析 | 第27页 |
2.2.14 启动子序列分析 | 第27页 |
2.2.15 番茄的遗传转化 | 第2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48页 |
3.1 转录数据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7-29页 |
3.1.1 胎座中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27页 |
3.1.2 辣椒中ERF和WRKY转录因子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7-29页 |
3.2 ‘740’自交系辣椒的ERF和WRKY转录因子家族的表达分析 | 第29-30页 |
3.3 q RT-PCR分析辣椒VIGS处理后ERF和WRKY转录表达模式 | 第30-32页 |
3.4 VIGS处理后辣椒素含量的测定 | 第32-34页 |
3.5 转录因子的亚细胞定位预测分析 | 第34-35页 |
3.6 辣椒ERF和WRKY鉴定和分类 | 第35-36页 |
3.6.1 转录因子的保守区域分析 | 第35-36页 |
3.7 不同品种辣椒的启动子序列比对 | 第36-41页 |
3.8 启动子序列元件分析 | 第41-46页 |
3.9 酵母单杂交验证CaERF1、CaERF3、CaWRKY1、CaWRKY2和CaAT3启动子结合 | 第46-47页 |
3.10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47-48页 |
4 讨论 | 第48-51页 |
4.1 启动子序列比对及元件分析 | 第48页 |
4.2 转录因子对辣椒素合成的调控研究 | 第48-50页 |
4.2.1 ERF转录因子对辣椒素合成的影响 | 第48-49页 |
4.2.2 WRKY转录因子在辣椒素合成途径的研究 | 第49-50页 |
4.3 转录因子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应用 | 第50页 |
4.4 CaAT3的转化 | 第50-51页 |
5 结论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