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工业建筑钢板带—拱结构受力性能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9-11页 |
1.2 拱形钢结构的发展和应用 | 第11-13页 |
1.2.1 拱形结构的发展状况 | 第11-12页 |
1.2.2 拱形钢结构在国外的应用 | 第12页 |
1.2.3 拱形钢结构在国内的应用 | 第12-13页 |
1.3 拱形钢结构的主要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结构构成与有限元分析模型建立 | 第19-31页 |
2.1 钢板带-拱结构的设计构想 | 第19-20页 |
2.2 钢板带-拱结构基本组成 | 第20-24页 |
2.2.1 整体结构构成 | 第20-23页 |
2.2.2 结构重要组成构件 | 第23-24页 |
2.3 结构分析软件的选取 | 第24页 |
2.4 钢板带-拱结构的受力机理 | 第24-27页 |
2.5 钢板带-拱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7-28页 |
2.5.1 单元选取 | 第27-28页 |
2.5.2 边界条件 | 第28页 |
2.6 钢板带的预张力设计 | 第28-30页 |
2.6.1 钢板带-拱结构的形态分析 | 第28-29页 |
2.6.2 钢板带的预张力 | 第29-30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钢板带-拱结构静力性能分析 | 第31-70页 |
3.1 结构分析模型选取 | 第31页 |
3.2 结构控制指标选取 | 第31-33页 |
3.3 荷载选取与荷载组合 | 第33-35页 |
3.3.1 荷载选取 | 第33-34页 |
3.3.2 结构的荷载组合 | 第34-35页 |
3.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35-68页 |
3.4.1 支座反力 | 第35-37页 |
3.4.2 内力分布 | 第37-56页 |
3.4.3 结构位移 | 第56-63页 |
3.4.4 主要杆件的应力比及长细比 | 第63-64页 |
3.4.5 钢板带应力 | 第64-65页 |
3.4.6 结构初始态分析 | 第65-68页 |
3.4.7 结构用钢量 | 第6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4章 钢板带-拱结构动力性能分析 | 第70-77页 |
4.1 模态分析 | 第70-73页 |
4.1.1 模态分析概述 | 第70页 |
4.1.2 模态分析结果 | 第70-72页 |
4.1.3 参数变化的影响 | 第72页 |
4.1.4 小结 | 第72-73页 |
4.2 反应谱分析 | 第73-75页 |
4.2.1 反应谱分析结果 | 第73-75页 |
4.2.2 小结 | 第7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5章 连接构造方案设计 | 第77-82页 |
5.1 常见的钢管连接构造 | 第77页 |
5.2 连接构造方案设计 | 第77-81页 |
5.2.1 钢板带与斜撑杆连接构造 | 第77-78页 |
5.2.2 钢板带与主桁架连接构造 | 第78-79页 |
5.2.3 拉杆与斜撑杆弦杆连接构造 | 第79-80页 |
5.2.4 拉杆施加初拉力方法 | 第80-8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结论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