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患寡而患不均:公共政策执行中农民的行为逻辑--基于黑龙江省民生村和农义村低保政策执行过程的实证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一)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 问题源起 | 第11-12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 核心概念与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1 核心概念 | 第13-16页 |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三) 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 分析框架与写作思路 | 第18-19页 |
2 研究方法与材料来源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低保进村 | 第20-27页 |
(一) 国家政策:低保制度规定 | 第20-22页 |
1 低保政策的目标群体 | 第20-21页 |
2 低保政策的分配标准 | 第21-22页 |
(二) 村干初分:低保分配原则 | 第22-24页 |
1 乡干不能分 | 第22-23页 |
2 农民不想要 | 第23-24页 |
(三) 农民初看:无保而公 | 第24-27页 |
1 村干不会分 | 第24-25页 |
2 枪打出头鸟 | 第25-27页 |
第三章 低保换村 | 第27-35页 |
(一) 受保农民:因保而公 | 第27-30页 |
1 因贫而保 | 第27-28页 |
2 因富而保 | 第28-29页 |
3 “跑婚”而保 | 第29-30页 |
(二) 未保农民:因保不公 | 第30-32页 |
1 贫而未保 | 第30-31页 |
2 富而未保 | 第31页 |
3 “跑婚”未保 | 第31-32页 |
(三) 干群对峙:无保不公 | 第32-35页 |
1 “错位户”因公求保 | 第32-33页 |
2 贫困户因贫求保 | 第33-35页 |
第四章 低保驻村 | 第35-45页 |
(一) 村干再分:怎保能公? | 第35-37页 |
1 公平性标准的探索 | 第35-36页 |
2 实用性标准的实践 | 第36页 |
3 统一性标准的应用 | 第36-37页 |
(二) 农民再看:无保而公 | 第37-41页 |
1 “错位户”无保而公 | 第37页 |
2 贫困户一保而公 | 第37-38页 |
3 富户一保而公 | 第38-39页 |
4 高龄户多保而公 | 第39-41页 |
(三) 国家政策落实转型 | 第41-45页 |
1 目标户边缘化 | 第41-42页 |
2 低保户老龄化 | 第42-4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5-58页 |
(一) 农民的行为逻辑的生存诉求 | 第45-48页 |
1 突发性原因 | 第45-46页 |
2 文化传统原因 | 第46-47页 |
3 地域性原因 | 第47-48页 |
(二) 农民行为逻辑的公平性诉求 | 第48-51页 |
1 经济基础 | 第49-50页 |
2 教育基础 | 第50页 |
3 地域基础 | 第50-51页 |
(三) 公共政策的执行逻辑 | 第51-52页 |
1 自上而下的广度逻辑 | 第51-52页 |
2 逐级执行的深度逻辑 | 第52页 |
(四) 政策与农民的逻辑冲突 | 第52-58页 |
1 经济标准的时间动态化与政策内容静态化的冲突 | 第52-54页 |
2 政策标准的内容静态化与农民利益诉求转变的冲突 | 第54-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附录 | 第6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