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引言 | 第11-13页 |
1.1.1 SO_2和NO_x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现状 | 第11-12页 |
1.1.2 SO_2和NO_x等大气污染物的危害 | 第12-13页 |
1.2 烟气SO_2和NO_x的脱除技术 | 第13-19页 |
1.2.1 烟气脱硫技术 | 第13-16页 |
1.2.2 烟气脱硝技术 | 第16-19页 |
1.3 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 第19-25页 |
1.3.1 干法 | 第19-21页 |
1.3.2 湿法 | 第21-25页 |
1.4 课题研究意义、目的以及内容 | 第25-27页 |
1.4.1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2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二氧化氯气体的制备和监测 | 第27-31页 |
2.1 二氧化氯的物化性质 | 第27页 |
2.2 二氧化氯的制备 | 第27-28页 |
2.3 二氧化氯气体的浓度监测方法 | 第28-29页 |
2.3.1 碘量法 | 第28页 |
2.3.2 分光光度法 | 第28-29页 |
2.4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 第31-39页 |
3.1 实验装置 | 第31-35页 |
3.1.1 模拟烟气系统 | 第32-33页 |
3.1.2 烟道+筛板式喷淋塔反应系统 | 第33页 |
3.1.3 烟气分析系统 | 第33-34页 |
3.1.4 吸收液(带温控)循环系统 | 第34-35页 |
3.2 ClO_2的制备 | 第35页 |
3.3 测定方法 | 第35-37页 |
3.3.1 气相氧化段ClO_2投加量(mol/h)的测定 | 第35-36页 |
3.3.2 SO_2和NO氧化率和SO_2和NO_x去除率的计算方法 | 第36-37页 |
3.3.3 吸收后废液和可结晶沉淀物测定方法 | 第37页 |
3.4 实验步骤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气相氧化试验与液相CaCO_3浆液吸收研究 | 第39-47页 |
4.1 ClO_2投加量对气相氧化段氧化率的影响(不含SO_2) | 第39-40页 |
4.2 NO初始浓度对气相氧化段氧化率的影响(不含SO_2) | 第40页 |
4.3 SO_2进口浓度对气相氧化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4.4 CaCO_3浆液初始pH值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4.5 CaCO_3浆液温度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4.6 CaCO_3浆液浓度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4.7 CaCO_3浆液液气比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44页 |
4.8 平行试验 | 第44-46页 |
4.9 尾气二氧化氯含量分析试验 | 第46页 |
4.10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同时脱硫脱硝试验机理 | 第47-62页 |
5.1 脱硫脱硝产物XRD图谱分析 | 第47-48页 |
5.2 脱硫脱硝废液离子色谱分析 | 第48-54页 |
5.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8-49页 |
5.2.2 实验步骤 | 第49-52页 |
5.2.3 离子色谱分析结果 | 第52-54页 |
5.3 本实验脱硫脱硝可能的机理 | 第54-56页 |
5.3.1 SO_2和NO_x在气相中的反应过程 | 第54页 |
5.3.2 SO_2和NO_x在液相中的反应过程 | 第54-56页 |
5.4 CaCO_3浆液吸收同时脱硫脱硝的热力学分析 | 第56-61页 |
5.4.1 热力学定律 | 第56-58页 |
5.4.2 热力学分析 | 第58-61页 |
5.5 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经济成本分析 | 第62-64页 |
6.1 经济成本分析 | 第62-6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4-67页 |
7.1 结论 | 第64-65页 |
7.2 建议 | 第65-67页 |
图表目录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