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交互式危机传播模式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9-18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4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4-15页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6页 |
五、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6-18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二)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一章 基本概念的辨析和理论基础论述 | 第18-32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的厘清 | 第18-23页 |
一、新媒体 | 第18-20页 |
二、危机传播 | 第20-21页 |
三、互动传播 | 第21-22页 |
四、传播模式 | 第22-23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23-32页 |
一、双向互动传播模式的理论溯源和现实 | 第23-25页 |
二、使用与满足理论 | 第25-26页 |
三、“意见领袖”理论与“E见领袖” | 第26-28页 |
四、议程设置理论 | 第28-32页 |
第二章 新媒体危机传播模式的构成条件 | 第32-38页 |
第一节 外部条件 | 第32-34页 |
一、风险危机事件的客观存在 | 第32页 |
二、传播手段及环境的变迁 | 第32-33页 |
三、风险和危机传播范式的转变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内部条件 | 第34-38页 |
一、传者与受者界限的消失 | 第34-35页 |
二、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变化 | 第35-36页 |
三、媒介渠道发生变化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新媒体危机传播模式的构成要素 | 第38-44页 |
第一节 传播主体 | 第38-40页 |
(一)组织 | 第38-39页 |
(二)公众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受众 | 第40页 |
第三节 危机信息的内容及形式 | 第40-41页 |
第四节 危机信息的传播渠道 | 第41-42页 |
(一)全民参与化 | 第41页 |
(二)信息发布中心个人化 | 第41-42页 |
(三)危机信息传播的高速高质化 | 第42页 |
第五节 传播效果及反馈 | 第42-44页 |
(一)信息可以快速共享 | 第42页 |
(二)情绪煽动性强 | 第42-43页 |
(三)以人为本的反馈互动 | 第43-44页 |
第四章 新媒体环境下危机传播模式的两种基本类型 | 第44-59页 |
第一节 病毒式危机传播模式 | 第44-52页 |
一、病毒式传播的起源及概念界定 | 第44-46页 |
二、病毒式危机传播的特点 | 第46-49页 |
(一)传播以裂变式的速度膨胀 | 第46页 |
(二)危机信息具有超强的吸引力 | 第46-47页 |
(三)传播效果得到保证 | 第47页 |
(四)危机传播的便捷性 | 第47页 |
(五)危机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异与增殖 | 第47-49页 |
三、对病毒式危机传播进行分析与阐释 | 第49-50页 |
四、病毒式危机传播参与主体间关系的分析 | 第50-51页 |
五、病毒式危机传播的优点与不足 | 第51-52页 |
(一)传播中的角色互动 | 第51页 |
(二)危机信息在互动中得到扩充 | 第51页 |
(三)危机传播的效果在互动中得到加强 | 第51-52页 |
第二节 聚合式危机传播模式 | 第52-59页 |
一、聚合式危机传播的概念界定 | 第52-53页 |
二、聚合式危机传播的特性 | 第53-55页 |
(一)个体传播造成信息碎片化 | 第53-54页 |
(二)围绕危机议题展开聚合 | 第54页 |
(三)传播中“互动”的超强吸引力 | 第54-55页 |
(四)意见领袖作用依旧巨大 | 第55页 |
三、对聚合式危机传播进行分析与阐释 | 第55-56页 |
四、聚合式危机传播参与主体间关系的分析 | 第56-57页 |
(一)人际关系模式 | 第56-57页 |
(二)信息获取模式 | 第57页 |
五、聚合式危机传播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