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课题来源 | 第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三、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四、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2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五、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突发性事件与二次伤害的理论概述 | 第14-23页 |
第一节 突发性事件的概述 | 第14-19页 |
一、突发性事件的定义 | 第14-15页 |
二、突发性事件的分类 | 第15-17页 |
三、我国突发性事件的特征及其在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 第17-19页 |
第二节 二次伤害的界定 | 第19-23页 |
一、二次伤害的定义 | 第19-20页 |
二、二次伤害的分类 | 第20-21页 |
三、突发性事件与二次伤害之间的关系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突发性事件报道中二次伤害的表征 | 第23-34页 |
第一节 近年来我国突发性事件报道 | 第23-25页 |
第二节 突发性事件报道中的二次伤害分析——以“温岭杀医案”为例 | 第25-34页 |
一、案件回顾 | 第25页 |
二、案例分析 | 第25-34页 |
(一)媒体报道了什么? | 第25-27页 |
(二)媒体报道如何造成二次伤害? | 第27-34页 |
第三章 突发性事件中二次伤害产生的危害及原因 | 第34-42页 |
第一节 突发性事件中二次伤害的危害 | 第34-37页 |
一、受害者及其家人:长久的心灵创伤 | 第34页 |
二、媒体:公信力严重受损 | 第34页 |
三、社会舆论:出现“一边倒”现象 | 第34-35页 |
四、二次伤害引发的“蝴蝶效应” | 第35-37页 |
第二节 二次伤害产生的原因 | 第37-42页 |
一、媒体从业者专业主义精神的缺失 | 第37-38页 |
二、媒介环境变迁,网络规范缺失 | 第38-39页 |
三、媒介竞争激烈,眼球效应凸显 | 第39-40页 |
四、媒体报道倾斜,加剧伤害产生 | 第40-42页 |
第四章 突发性事件中二次伤害的应对策略 | 第42-48页 |
一、新闻法制建设势在必行 | 第42-44页 |
(一)加强新闻立法建设 | 第42页 |
(二)建立二次伤害问责机制 | 第42-43页 |
(三)完善新闻责任理赔制度 | 第43-44页 |
二、媒体的自律:新闻职业伦理的内化 | 第44-46页 |
(一)加强媒体伦理道德建设 | 第44-45页 |
(二)完善媒体内部的自我矫正 | 第45-46页 |
三、新闻从业者的自律:媒介的良心 | 第46-48页 |
(一)把握好采访中的“度” | 第46-47页 |
(二)把握好新闻报道中的“度” | 第47页 |
(三)新闻媒体应当把握好舆论引导的“度”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