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8-9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9-14页 |
1.2.1 PM_(2.5) 浓度检测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光纤传感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光纤光栅传感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4页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及创新点 | 第14-15页 |
1.5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大气细颗粒物监测技术背景及综述 | 第17-27页 |
2.1 大气细颗粒物概述 | 第17页 |
2.2 大气细颗粒物污染危害 | 第17-18页 |
2.3 大气细颗粒物监测技术方法 | 第18-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取样光纤光栅基本理论及反射谱特性研究 | 第27-43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取样光纤光栅的基本理论 | 第27-31页 |
3.2.1 取样光纤光栅的概念 | 第27-29页 |
3.2.2 取样光纤光栅的制作 | 第29页 |
3.2.3 取样光纤光栅结构与理论分析 | 第29-31页 |
3.3 取样光纤光栅反射谱特性的仿真研究 | 第31-38页 |
3.3.1 不同占空比T对反射谱特性的影响 | 第31-33页 |
3.3.2 不同折射率调制强度δneff对反射谱特性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3 不同取样光纤光栅总长度L对反射谱特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4 不同取样周期P对反射谱特性的影响 | 第35-38页 |
3.4 取样光纤光栅反射谱特性的优化 | 第38-41页 |
3.4.1 切趾的概念及常用切趾函数 | 第38-40页 |
3.4.2 取样光纤光栅反射谱的优化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基于取样光纤光栅的温度-应变交叉传感器的设计与研究 | 第43-62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取样光纤光栅传感特性仿真实验参数设置 | 第43-49页 |
4.3 取样光纤光栅温度传感特性仿真实验 | 第49-50页 |
4.4 取样光纤光栅应变传感特性仿真实验 | 第50-52页 |
4.5 取样光纤光栅温度-应变交叉传感敏感问题研究 | 第52-57页 |
4.5.1 取样光纤光栅的温度-应变双参量测量矩阵方程 | 第52-53页 |
4.5.2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的原理 | 第53-55页 |
4.5.3 取样光纤光栅传感仿真实验的数据处理 | 第55-57页 |
4.6 取样光纤光栅温度-应变交叉传感特性实验系统设计 | 第57-61页 |
4.6.1 实验系统的组成 | 第57-58页 |
4.6.2 实验系统误差分析 | 第58-6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基于光纤传感的室外PM_(2.5)浓度实时检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 第62-76页 |
5.1 引言 | 第62页 |
5.2 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 第62-64页 |
5.3 系统的各功能模块设计 | 第64-71页 |
5.3.1 采样进气模块 | 第64-67页 |
5.3.2 PM_(2.5) 检测模块 | 第67-69页 |
5.3.3 流量监测模块 | 第69页 |
5.3.4 信号处理模块 | 第69-71页 |
5.4 系统的仿真与研究 | 第71-73页 |
5.4.1 系统仿真参数设置 | 第71-72页 |
5.4.2 系统监测界面仿真 | 第72-73页 |
5.5 系统误差分析 | 第73-75页 |
5.5.1 系统采样前误差影响 | 第73-74页 |
5.5.2 系统采样时误差影响 | 第74页 |
5.5.3 其他偶然因素影响 | 第74-7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9页 |
6.1 总结 | 第76-77页 |
6.2 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附录 | 第82-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