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融资租赁风险及防范措施研究
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互联网融资租赁风险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2-14页 |
1.3 论文总体结构与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3.1 论文结构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3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5-16页 |
第2章 互联网融资租赁的概念与发展 | 第16-27页 |
2.1 互联网融资租赁概述 | 第16-20页 |
2.1.1 互联网融资租赁的内涵 | 第16页 |
2.1.2 互联网融资租赁平台 | 第16-17页 |
2.1.3 互联网融资租赁的运作模式 | 第17-19页 |
2.1.4 互联网融资租赁的优势 | 第19-20页 |
2.2 互联网融资租赁的发展现状 | 第20-27页 |
2.2.1 平台数量增长且分布不均 | 第20-21页 |
2.2.2 平台成交规模在波动中增长 | 第21-22页 |
2.2.3 平台项目投资期限短且利率高 | 第22-24页 |
2.2.4 平台项目以工业设备租赁为主 | 第24-25页 |
2.2.5 平台主体以外资租赁公司为主 | 第25-27页 |
第3章 互联网融资租赁的一般风险及成因分析 | 第27-33页 |
3.1 互联网融资租赁的一般风险 | 第27-30页 |
3.1.1 信用风险 | 第27页 |
3.1.2 法律风险 | 第27-28页 |
3.1.3 监管风险 | 第28-30页 |
3.2 互联网融资租赁一般风险成因分析 | 第30-33页 |
3.2.1 融资租赁业务投资大且周期长 | 第30页 |
3.2.2 当事人之间信息不对称 | 第30-31页 |
3.2.3 租赁物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 | 第31页 |
3.2.4 第三方机构缺乏相应资质 | 第31-32页 |
3.2.5 尽职调查流于形式 | 第32页 |
3.2.6 专业法规和监管缺失 | 第32-33页 |
第4章 互联网融资租赁的特殊风险及成因分析 | 第33-39页 |
4.1 非法集资风险及成因分析 | 第33-35页 |
4.1.1 资金池模式产生的非法集资风险 | 第33页 |
4.1.2 不合格借款人产生的非法集资风险 | 第33-34页 |
4.1.3 庞氏骗局产生的非法集资风险 | 第34-35页 |
4.2 流动性风险及成因分析 | 第35-36页 |
4.2.1 项目资金及期限错配风险 | 第35页 |
4.2.2 承租人逾期交付租金风险 | 第35-36页 |
4.3 技术风险及成因分析 | 第36-39页 |
4.3.1 技术选择风险 | 第36-37页 |
4.3.2 安全风险 | 第37页 |
4.3.3 外部技术支持风险 | 第37-39页 |
第5章 互联网融资租赁风险案例分析 | 第39-45页 |
5.1 拾财贷 | 第39-42页 |
5.1.1 基本情况介绍 | 第39页 |
5.1.2 拾财贷潜在风险分析 | 第39-42页 |
5.2 E租宝 | 第42-43页 |
5.2.1 基本情况介绍 | 第42页 |
5.2.2 E租宝违规操作导致风险兑现 | 第42-43页 |
5.3 拾财贷与E租宝风险比较分析 | 第43-45页 |
第6章 互联网融资租赁的风险防范措施 | 第45-53页 |
6.1 国家角度 | 第45-47页 |
6.1.1 建立互联网融资租赁法律框架 | 第45-46页 |
6.1.2 完善互联网融资租赁监管体制 | 第46-47页 |
6.1.3 构建互联网融资租赁信用体系 | 第47页 |
6.2 平台运营角度 | 第47-50页 |
6.2.1 建立严格的客户信用制度 | 第47-48页 |
6.2.2 实施融资租赁物的全程监控 | 第48页 |
6.2.3 加强业务信息披露 | 第48页 |
6.2.4 加强担保管理 | 第48-49页 |
6.2.5 合理设计融资租赁标的 | 第49页 |
6.2.6 实施第三方托管 | 第49页 |
6.2.7 保护客户信息 | 第49-50页 |
6.3 融资租赁当事人角度 | 第50-53页 |
6.3.1 投资人角度 | 第50-51页 |
6.3.2 出租人角度 | 第51页 |
6.3.3 承租人角度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后记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