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大学校园外部空间塑造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当代我国大学发展的背景 | 第10-11页 |
1.1.1 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导致大学规模的扩大 | 第10页 |
1.1.2 高等教育模式更新的背景 | 第10-11页 |
1.2 校园空间发展及研究概况 | 第11-18页 |
1.2.1 中外校园空间发展历程 | 第11-15页 |
1.2.2 中外校园空间研究概况 | 第15-18页 |
1.3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8-20页 |
1.3.1 研究范围界定 | 第18-19页 |
1.3.2 选题目的 | 第19页 |
1.3.3 理论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3.4 建设指导意义 | 第20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22-30页 |
2.1 空间理论 | 第22-25页 |
2.1.1 空间概念演变 | 第22-23页 |
2.1.2 空间研究概况 | 第23-24页 |
2.1.3 空间分类 | 第24页 |
2.1.4 空间要素 | 第24-25页 |
2.2 环境行为学理论 | 第25-29页 |
2.2.1 环境行为学概述 | 第25-27页 |
2.2.2 人、行为和环境 | 第27页 |
2.2.3 校园主体行为特征及需求 | 第27-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造景要素与校园外部空间 | 第30-39页 |
3.1 地形塑造校园外部空间 | 第30-31页 |
3.1.1 要素特点及空间塑造 | 第30页 |
3.1.2 校园外部空间特征(尺度、形态及层次) | 第30-31页 |
3.1.3 空间功能 | 第31页 |
3.2 水体塑造校园外部空间 | 第31-33页 |
3.2.1 要素特点及空间塑造 | 第31-32页 |
3.2.2 校园外部空间特征(肌理、形态及光影) | 第32-33页 |
3.2.3 空间功能分析 | 第33页 |
3.3 植物塑造校园外部空间 | 第33-36页 |
3.3.1 要素特点及空间塑造 | 第33-34页 |
3.3.2 校园外部空间特征(尺度、肌理及时序) | 第34-35页 |
3.3.3 空间功能分析 | 第35-36页 |
3.4 构筑物塑造校园外部空间 | 第36-38页 |
3.4.1 要素特点及空间塑造 | 第36-37页 |
3.4.2 校园空间特征(形态、性格及肌理) | 第37页 |
3.4.3 空间功能分析 | 第37-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4 山东建筑大学校园外部空间调查与分析 | 第39-63页 |
4.1 山东建筑大学校园外部空间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 第39-43页 |
4.1.1 调查与研究方法 | 第39-40页 |
4.1.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40-43页 |
4.2 造景要素对空间塑造的测绘与分析 | 第43-59页 |
4.2.1 地形空间 | 第43-47页 |
4.2.2 水体空间 | 第47-50页 |
4.2.3 植物空间 | 第50-55页 |
4.2.4 构筑物空间 | 第55-59页 |
4.3 校园外部空间影响因素总结 | 第59-63页 |
5 山东建筑大学校园外部空间塑造策略及应用 | 第63-71页 |
5.1 校园外部空间塑造策略 | 第63-68页 |
5.1.1 总体布局 | 第63-64页 |
5.1.2 景观空间塑造 | 第64-65页 |
5.1.3 合理性与人性化 | 第65-67页 |
5.1.4 校园景观养护与管理 | 第67-68页 |
5.2 校园外部空间更新及策略应用 | 第68-71页 |
结语与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76-77页 |
附录 校园外部空间塑造及体验调查问卷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