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9-12页 |
第一章 信用卡交易概述 | 第12-17页 |
第一节 信用卡的定义 | 第12-13页 |
一、学者理解的“信用卡” | 第12页 |
二、我国立法上的“信用卡” | 第12-13页 |
三、本文研究的“信用卡” | 第13页 |
第二节 信用卡的主要特点 | 第13-14页 |
一、工具属性 | 第13页 |
二、功能属性 | 第13-14页 |
三、法律属性 | 第14页 |
第三节 信用卡交易的主要环节及其法律分析 | 第14-17页 |
一、获卡环节 | 第14-15页 |
二、用卡环节 | 第15页 |
三、还款环节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信用卡交易的法律关系——以POS消费为例 | 第17-22页 |
第一节 信用卡交易的主体 | 第17-18页 |
一、必要交易主体 | 第17页 |
二、其他交易主体 | 第17页 |
三、承担辅助性职能的主体 | 第17-18页 |
第二节 信用卡交易的三方法律关系 | 第18-19页 |
一、原因关系 | 第18页 |
二、补偿关系 | 第18页 |
三、给付关系 | 第18-19页 |
第三节 信用卡交易法律关系的独立性与牵连性 | 第19-22页 |
一、支持原因关系与补偿关系牵连之给付关系学说评析 | 第20-21页 |
二、支持原因关系与补偿关系独立之给付关系学说评析 | 第21页 |
三、信用卡交易法律关系与持卡人抗辩延伸 | 第21-22页 |
第三章 信用卡交易中的持卡人抗辩切断规则及其检讨 | 第22-29页 |
第一节 抗辩与抗辩权 | 第22-24页 |
一、抗辩与抗辩权的概念 | 第22页 |
二、抗辩与抗辩权的区别 | 第22-23页 |
三、信用卡持卡人的抗辩和抗辩权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各国关于信用卡持卡人抗辩切断的实践 | 第24-26页 |
一、信用卡的起源、发展与抗辩切断规则 | 第24-25页 |
二、国外早期关于信用卡持卡人抗辩切断的实践 | 第25页 |
三、我国关于信用卡持卡人抗辩切断的实践 | 第25-26页 |
第三节 信用卡持卡人抗辩切断规则的合理性依据及其检讨 | 第26-29页 |
一、契约相对性理论 | 第26-27页 |
二、关于持卡人抗辩切断规则的其他合理性依据 | 第27-28页 |
三、对持卡人抗辩切断规则的质疑与检讨 | 第28-29页 |
第四章 信用卡交易中的持卡人抗辩延伸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 第29-36页 |
第一节 建立信用卡持卡人抗辩延伸制度的实质性理由 | 第29-30页 |
一、密切关系说 | 第29页 |
二、转嫁损失说 | 第29页 |
三、持续监督说 | 第29页 |
四、保护劣势说 | 第29页 |
五、禁止矛盾行为说 | 第29-30页 |
六、共同利益说 | 第30页 |
第二节 信用卡持卡人抗辩延伸制度的理论探索 | 第30-32页 |
一、契约一体说 | 第30页 |
二、相互依存说 | 第30-31页 |
三、给付关联说 | 第31页 |
四、结合契约关系说 | 第31页 |
五、附随义务说 | 第31-32页 |
第三节 各国关于信用卡持卡人抗辩延伸制度的实践 | 第32-36页 |
一、美国的法律规定 | 第32-33页 |
二、德国的法律规定 | 第33-34页 |
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立法与实践 | 第34-36页 |
第五章 我国建立信用卡交易中持卡人抗辩延伸制度的思考 | 第36-44页 |
第一节 我国建立信用卡持卡人抗辩延伸制度的理论思考 | 第36-39页 |
一、信用卡现实功能演进中的现金替代理论 | 第36-37页 |
二、为社会公共利益对契约相对性理论的突破 | 第37页 |
三、“经济上的整体性”理论在消费者保护方面的尝试 | 第37-38页 |
四、节约社会成本的法经济学考量 | 第38-39页 |
第二节 对我国信用卡持卡人抗辩延伸制度设计的具体建议 | 第39-42页 |
一、适用范围 | 第39-40页 |
二、抗辩事由及抗辩权的行使 | 第40-41页 |
三、抗辩权的法律效果 | 第41-42页 |
第三节 结语—建立符合我国现阶段实际的信用卡持卡人抗辩延伸制度 | 第42-44页 |
一、“亿佰购物网站”倒闭事件中的持卡人困境 | 第42页 |
二、全面准确理解信用卡持卡人抗辩延伸的制度设计 | 第42-43页 |
三、从实际出发建立我国现阶段的信用卡持卡人抗辩延伸制度 | 第43-44页 |
注释 | 第44-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后记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