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2页 |
1.1 乙醇的传统生产工艺 | 第12页 |
1.2 生物乙醇的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3 再生纤维素原料简介 | 第13-16页 |
1.3.1 纤维素(Cellulose) | 第14-15页 |
1.3.2 木质素(Lignin) | 第15页 |
1.3.3 半纤维素(Hemi-cellulose) | 第15页 |
1.3.4 作物秸秆的利用 | 第15-16页 |
1.4 发酵秸秆产乙醇技术 | 第16-17页 |
1.5 黄孢原毛平革菌简介 | 第17页 |
1.6 黄孢原毛平革菌的功能和应用 | 第17-18页 |
1.7 乙醇脱氢酶的作用 | 第18-19页 |
1.8 微生物诱变育种技术 | 第19-20页 |
1.8.1 诱变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9页 |
1.8.2 诱变育种的特点 | 第19-20页 |
1.9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22页 |
第二章 P. chrysosporium液体发酵秸秆产乙醇和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22-43页 |
引言 | 第2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9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3-29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9-41页 |
2.2.1 P. chrysosporium发酵产酶曲线 | 第29-30页 |
2.2.2 装液量对乙醇产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2.2.3 发酵时长对乙醇产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2.2.4 氮源种类对乙醇产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2.2.5 氮源浓度对乙醇产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2.2.6 碳源种类对乙醇产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2.2.7 葡萄糖浓度对乙醇产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2.2.8 吐温80对乙醇产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2.2.9 培养温度对乙醇产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2.2.10摇床转速对乙醇产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2.2.11 初始p H对乙醇产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2.2.12 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 第40-41页 |
2.3 结论与展望 | 第41-43页 |
2.3.1 本章结论 | 第41页 |
2.3.2 展望 | 第41-43页 |
第三章 P. chrysosporium固体发酵秸秆产乙醇工艺优化 | 第43-54页 |
引言 | 第4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3.1.1 菌株 | 第43页 |
3.1.2 培养基 | 第43页 |
3.1.3 基质 | 第43-44页 |
3.1.4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4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4-48页 |
3.2.1 测定方法 | 第44页 |
3.2.2 乙醇的测定方法 | 第44页 |
3.2.3 纤维素酶酶活的测定方法 | 第44页 |
3.2.4 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 P)酶活测定 | 第44页 |
3.2.5 菌株的活化与孢子悬液的制备 | 第44-45页 |
3.2.6 预处理方式的选择 | 第45-47页 |
3.2.7 物料含水量对乙醇产量的影响 | 第47页 |
3.2.8 添加不同外源营养物对乙醇产量的影响 | 第47页 |
3.2.9 发酵温度对乙醇产量的影响 | 第47页 |
3.2.10混合基质配比对乙醇产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3页 |
3.3.1 预处理方式的选择 | 第48-49页 |
3.3.2 物料湿度对乙醇产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3.3.3 添加不同外源营养物对乙醇产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3.3.4 发酵温度对乙醇产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3.3.5 混合基质配比对乙醇产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3.4 结论与展望 | 第53-54页 |
3.4.1 本章结论 | 第53页 |
3.4.2 展望 | 第53-54页 |
第四章 P. chrysosporium菌株的诱变和ADH序列分析 | 第54-73页 |
引言 | 第54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7页 |
4.1.1 材料 | 第54-55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55-57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7-71页 |
4.2.1 紫外诱变致死率曲线 | 第57-58页 |
4.2.2 诱变后培养与优势菌的筛选 | 第58-59页 |
4.2.3 诱变菌株发酵玉米秸秆验证乙醇产量 | 第59-61页 |
4.2.4 诱变菌株的稳定性 | 第61-62页 |
4.2.5 P. chrysosporium突变株ADH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62-71页 |
4.3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4.3.1 本章结论 | 第71页 |
4.3.2 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