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5-11页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5-7页 |
1、选题背景 | 第5-6页 |
2、选题意义 | 第6-7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7-9页 |
1、影子银行运行机制研究 | 第7页 |
2、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和实体经济的影响方面 | 第7-9页 |
三、论文思路和结构安排 | 第9-10页 |
四、研究方法、创新及不足 | 第10-11页 |
第二章 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运作机制 | 第11-21页 |
一、影子银行的定义 | 第11-12页 |
二、影子银行体系与传统银行体系的比较 | 第12-14页 |
三、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运行 | 第14-21页 |
1、影子银行体系分类 | 第14-15页 |
2、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中介步骤 | 第15-17页 |
3、影子银行体系的机构及工具 | 第17-21页 |
第三章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运作机制 | 第21-37页 |
一、我国影子银行产生发展的背景原因 | 第21-23页 |
二、国内外影子银行体系对比 | 第23-25页 |
三、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运行 | 第25-37页 |
1、银行理财业务 | 第25-28页 |
2、信托 | 第28-30页 |
3、银信合作 | 第30-37页 |
第四章 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 | 第37-46页 |
一、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功能 | 第37-38页 |
二、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 第38-39页 |
三、影子银行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及造成的潜在风险 | 第39-40页 |
四、实证分析框架与分析结果 | 第40-46页 |
1、模型选择:VAR模型 | 第40-41页 |
2、数据描述及处理 | 第41页 |
3、实证分析结果 | 第41-46页 |
第五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46-50页 |
一、结论 | 第46-47页 |
二、政策建议 | 第47-50页 |
1、积极规范并鼓励影子银行体系适度发展 | 第47页 |
2、货币政策应对措施 | 第47-48页 |
3、监管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后记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