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3页 |
1.1 大气颗粒物 | 第14-15页 |
1.2 大气颗粒物特性 | 第15-23页 |
1.2.1 质量浓度 | 第15-17页 |
1.2.2 化学组成 | 第17-19页 |
1.2.3 粒径分布 | 第19-22页 |
1.2.4 大气颗粒物污染事件 | 第22-23页 |
1.3 排放控制条件下的大气颗粒物特征 | 第23-28页 |
1.3.1 北京奥运会期间 | 第23-24页 |
1.3.2 上海世博会期间 | 第24-28页 |
1.4 崇明岛东滩湿地大气环境 | 第28-31页 |
1.4.1 东滩湿地生态环境价值 | 第28-30页 |
1.4.2 东滩湿地的大气环境质量 | 第30-31页 |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31-33页 |
1.5.1 主要内容 | 第31页 |
1.5.2 主要创新点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实验及研究方法 | 第33-41页 |
2.1 采样点设置及样品采集 | 第33-35页 |
2.1.1 采样点 | 第33页 |
2.1.2 滤膜样品采集 | 第33-35页 |
2.2 样品分析方法 | 第35-37页 |
2.2.1 质量浓度 | 第35页 |
2.2.2 水溶性离子 | 第35-36页 |
2.2.3 碳分析 | 第36-37页 |
2.3 在线监测仪器 | 第37-39页 |
2.3.1 宽范围粒径谱仪(WPS) | 第37-38页 |
2.3.2 痕量气体分析仪 | 第38-39页 |
2.3.3 在线气溶胶及气体组分检测系统(MARGA) | 第39页 |
2.4 气象相关数据 | 第39-41页 |
2.4.1 气象数据 | 第39页 |
2.4.2 城市空气污染指数/质量指数 | 第39-40页 |
2.4.3 NOAA HYSPLIT轨迹线模式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市区与东滩湿地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特征 | 第41-48页 |
3.1 浓度水平 | 第41-42页 |
3.2 变化特征 | 第42-44页 |
3.2.1 时间序列变化 | 第42-43页 |
3.2.2 季节变化 | 第43-44页 |
3.3 PM_(2.5)与PM_(10)的关系 | 第44-46页 |
3.3.1 PM_(2.5)/PM_(10) | 第44-45页 |
3.3.2 PM_(2.5)与PM_(10)线性关系 | 第45-46页 |
3.4 市区与东滩湿地PM_(2.5)、PM_(10)质量浓度比值 | 第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市区与东滩湿地大气颗粒物水溶性离子特征 | 第48-61页 |
4.1 浓度水平 | 第48-52页 |
4.2 变化特征 | 第52-58页 |
4.2.1 时间序列变化 | 第52-55页 |
4.2.2 季节变化 | 第55-58页 |
4.3 离子平衡(ION BALANCE) | 第58-59页 |
4.4 离子的粒径分布 | 第59-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市区与东滩湿地大气颗粒物的有机碳和元素碳 | 第61-69页 |
5.1 浓度水平 | 第61-62页 |
5.2 变化特征 | 第62-64页 |
5.2.1 时间序列变化 | 第62-63页 |
5.2.2 季节变化 | 第63-64页 |
5.3 OC与EC的关系及粒径分布 | 第64-68页 |
5.3.1 OC-EC比值 | 第64-66页 |
5.3.2 OC与EC浓度线性关系 | 第66-67页 |
5.3.3 OC与EC浓度粒径分布 | 第67-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市区与东滩湿地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分析 | 第69-85页 |
6.1 化学质量闭合(CHEMICAL MASS CLOSURE) | 第69-73页 |
6.1.1 Chemical Mass Closure方法介绍 | 第69-70页 |
6.1.2 PM_(2.5)和PM_(10)化学质量闭合结果 | 第70-73页 |
6.2 后向轨迹法 | 第73-81页 |
6.2.1 后向轨迹类型统计 | 第74-76页 |
6.2.2 后向轨迹类型大气颗粒物化学组成 | 第76-81页 |
6.3 比值法 | 第81-8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七章 典型时期市区与东滩湿地大气颗粒物特征 | 第85-96页 |
7.1 大气颗粒物污染事件期间 | 第85-88页 |
7.2 上海长江隧桥开通后 | 第88-90页 |
7.3 上海世博会期间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 | 第90-94页 |
7.3.1 质量浓度 | 第90页 |
7.3.2 离子浓度 | 第90-93页 |
7.3.3 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 第93-94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八章 上海市大气颗粒物的数浓度、化学组成及粒径分布 | 第96-118页 |
8.1 数浓度及粒径分布 | 第96-102页 |
8.1.1 数浓度水平及变化特征 | 第96-99页 |
8.1.2 持续高污染期大气颗粒物数浓度及粒径分布 | 第99-102页 |
8.2 化学组成及粒径分布 | 第102-106页 |
8.2.1 化学组成粒径分布特征 | 第102-104页 |
8.2.2 数浓度与化学组成时间变化 | 第104-106页 |
8.3 灰霾和光化学烟雾事件颗粒物数浓度、化学组成及粒径分布 | 第106-116页 |
8.3.1 灰霾事件和臭氧浓度的统计分析 | 第106-108页 |
8.3.2 灰霾和光化学烟雾颗粒物数浓度及粒径分布 | 第108-114页 |
8.3.3 灰霾和光化学烟雾颗粒物化学组成及粒径分布 | 第114-116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8-122页 |
9.1 主要结论 | 第118-120页 |
9.2 展望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42页 |
博士期间论文情况 | 第142-143页 |
感谢基金支持 | 第143-144页 |
致谢 | 第144-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