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5页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第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第二章 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保护多重化配置方案研究 | 第25-40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直流控制保护双重化介绍 | 第25-29页 |
2.2.1 控制保护系统双重化总体要求 | 第25-26页 |
2.2.2 分布I/O系统的双重化 | 第26页 |
2.2.3 分布子系统的双重化 | 第26-27页 |
2.2.4 DOCT和DCOCT接口的双重化 | 第27页 |
2.2.5 CAN总线和TDM母线的双重化 | 第27页 |
2.2.6 控制双重化 | 第27-28页 |
2.2.7 保护双重化 | 第28-29页 |
2.3 测量元件未双重化造成的事故分析 | 第29-30页 |
2.3.1 政平站换流变网侧A套管SF6压力监测装置事故 | 第29页 |
2.3.2 葛洲坝中性线压变测量异常导致双极停运事故 | 第29页 |
2.3.3 南桥站内冷水分支流量低导致极I闭锁事故 | 第29-30页 |
2.4 传感器单元件配置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 | 第30-31页 |
2.4.1 问题分析 | 第30-31页 |
2.4.2 应对措施 | 第31页 |
2.5 传感器双重化配置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 | 第31-32页 |
2.5.1 问题分析 | 第31-32页 |
2.5.2 应对措施 | 第32页 |
2.6 控制保护双重化配置系统可靠性提升措施 | 第32-34页 |
2.7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控制双重化、保护三重化配置方案 | 第34-37页 |
2.7.1 控制双重化、保护三重化动作逻辑 | 第34-35页 |
2.7.2 原配置方案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2.7.3 高压直流控制双重化、保护三重化配置新方案 | 第36-37页 |
2.8 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控制保护完全三重化配置方案 | 第37-39页 |
2.9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特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保护配置方案研究 | 第40-53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特高压直流控制保护系统配置总体要求 | 第40-42页 |
3.2.1 主机性能 | 第41页 |
3.2.2 e TDM总线 | 第41-42页 |
3.3 特高压直流控制系统配置方案及与常规直流控制系统的比较 | 第42-48页 |
3.3.1 控制系统结构 | 第42-44页 |
3.3.2 LAN网安全性 | 第44页 |
3.3.3 主机稳定性 | 第44-45页 |
3.3.4 控制算法 | 第45-48页 |
3.4 特高压直流保护配置要求 | 第48-49页 |
3.4.1 配置原则 | 第48-49页 |
3.4.2 三重化保护配置要求 | 第49页 |
3.5 特高压直流保护配置 | 第49-51页 |
3.5.1 换流阀的阀组保护 | 第49-50页 |
3.5.2 直流线路保护 | 第50页 |
3.5.3 交流滤波器保护 | 第50页 |
3.5.4 旁通对过载保护 | 第50页 |
3.5.5 不平衡运行保护 | 第50-51页 |
3.6 特高压直流保护基于常规直流的改进 | 第51页 |
3.6.1 最后断路器保护(逆变侧) | 第51页 |
3.6.2 光电流互感器暂态特性不一致 | 第51页 |
3.7 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换流站阀水冷系统控制保护新方案 | 第53-66页 |
4.1 引言 | 第53页 |
4.2 换流阀冷却系统介绍 | 第53页 |
4.3 原有水冷系统保护原理及定值 | 第53-55页 |
4.4 水冷系统常见问题统计分析 | 第55-56页 |
4.5 近年来水冷系统故障导致的直流输电系统停运事故分析 | 第56-58页 |
4.5.1 南桥换流站分支流量传感器故障导致单极闭锁 | 第56页 |
4.5.2 高岭换流站泄漏保护定值过于灵敏导致误动 | 第56-57页 |
4.5.3 宜都换流站进水温度高保护动作导致极Ⅱ闭锁 | 第57页 |
4.5.4 南桥换流站外冷水泵房喷淋泵被淹导致极Ⅰ停运 | 第57页 |
4.5.5 灵宝换流站内冷水管脱落导致直流停运 | 第57-58页 |
4.6 水冷系统控制保护新方案 | 第58-63页 |
4.6.1 水冷设备电源设置 | 第58-59页 |
4.6.2 主循环泵控制 | 第59-61页 |
4.6.3 水冷泄露保护 | 第61-62页 |
4.6.4 请求功率回降保护 | 第62-63页 |
4.7 隐患分类及应对措施 | 第63-65页 |
4.8 实施效果 | 第65页 |
4.9 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换流站交流线路纵联方向保护新方案 | 第66-82页 |
5.1 引言 | 第66页 |
5.2 功率倒向判断方法 | 第66-69页 |
5.3 传统功率倒向形成机理及解决措施 | 第69-70页 |
5.4 换流站交流侧纵联保护新方案 | 第70-72页 |
5.4.1 换相失败导致交流线路功率倒向的机理 | 第70-71页 |
5.4.2 换流站交流侧纵联保护新方案 | 第71-72页 |
5.5 仿真与验证 | 第72-81页 |
5.5.1 政南5274线政平侧三相接地短路故障 | 第74-78页 |
5.5.2 政南5274线政平侧A相接地故障 | 第78页 |
5.5.3 徐黄5113线三相接地故障 | 第78页 |
5.5.4 渡南I线发生三相接地故障 | 第78-79页 |
5.5.5 龙政直流线路接地故障 | 第79-80页 |
5.5.6 验证小结 | 第80-81页 |
5.6 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多个换流站交流侧谐波交互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 | 第82-108页 |
6.1 引言 | 第82页 |
6.2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谐波危害 | 第82-83页 |
6.3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谐波的特点 | 第83-84页 |
6.4 换流站交流侧谐波分析 | 第84-86页 |
6.5 换流站直流侧谐波分析 | 第86-88页 |
6.6 谐波交互影响介绍 | 第88-89页 |
6.6.1 谐波吸收 | 第88页 |
6.6.2 谐波失稳或谐波放大 | 第88-89页 |
6.7 谐波阻抗分析方法 | 第89-92页 |
6.8 谐波交互影响现象仿真及录波数据验证 | 第92-100页 |
6.8.1 仿真模型 | 第92-93页 |
6.8.2 谐波扫描分析 | 第93-95页 |
6.8.3 谐波吸收现象 | 第95-96页 |
6.8.4 谐波放大现象 | 第96-98页 |
6.8.5 录波数据验证 | 第98-100页 |
6.9 谐波对保护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6.10 减小谐波对保护影响措施 | 第101-107页 |
6.10.1 减小谐波的措施 | 第101-102页 |
6.10.2 减小换流站交流侧谐波交互影响 | 第102-104页 |
6.10.3 减小谐波对交直流保护的影响 | 第104-107页 |
6.11 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8-111页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108-109页 |
7.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录用或投稿的论文 | 第120-12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