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岩石学论文--岩石分类论文--岩浆岩(火成岩)论文--侵入岩、深成岩论文

大兴安岭中部石炭纪侵入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3-17页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第13-15页
        1.1.1 兴蒙造山带的研究现状与问题第13-14页
        1.1.2 大兴安岭地区的研究现状与问题第14-15页
    1.2 研究思路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5页
        1.2.1 研究思路第15页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5页
    1.3 本论文依托的科研项目与主要工作量第15-17页
        1.3.1 本论文依托的科研项目第15-16页
        1.3.2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量第16-17页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7-33页
    2.1 区域构造第17-18页
    2.2 区域地层第18-23页
        2.2.1 前寒武系第19-20页
        2.2.2 古生界第20-23页
    2.3 区域岩浆岩第23-24页
    2.4 研究区晚古生代侵入岩地质特征第24-33页
        2.4.1 海拉尔地区花岗质岩体第24-27页
        2.4.2 乌奴耳地区花岗质岩体与基性岩体第27-28页
        2.4.3 扎兰屯地区花岗质岩体与基性岩体第28-31页
        2.4.4 霍龙门乡地区花岗质岩体第31-33页
第3章 大兴安岭中部石炭纪岩浆事件的年代学格架第33-56页
    3.1 分析方法第33页
    3.2 测试结果第33-50页
        3.2.1 基性岩体的定年结果第35页
        3.2.2 花岗质岩体的定年结果第35-50页
    3.3 大兴安岭中部石炭纪岩浆作用期次第50-56页
        3.3.1 早石炭世早期岩石组合及空间分布第51页
        3.3.2 早石炭世晚期岩石组合及空间分布第51页
        3.3.3 晚石炭世岩石组合及空间分布第51-56页
第4章 大兴安岭中部石炭纪侵入岩的岩石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组成第56-73页
    4.1 分析方法第56-57页
        4.1.1 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第56-57页
        4.1.2 锆石Hf同位素分析第57页
    4.2 早石炭世早期侵入岩的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组成第57-61页
        4.2.1 主量元素第57-58页
        4.2.2 微量元素第58-60页
        4.2.3 锆石Hf同位素第60-61页
    4.3 早石炭世晚期侵入岩的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组成第61-63页
        4.3.1 主量元素第61页
        4.3.2 微量元素第61-62页
        4.3.3 锆石Hf同位素第62-63页
    4.4 晚石炭世侵入岩的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组成第63-73页
        4.4.1 主量元素第63-64页
        4.4.2 微量元素第64-65页
        4.4.3 锆石Hf同位素第65-73页
第5章 大兴安岭中部石炭纪侵入岩的岩石成因第73-83页
    5.1 早石炭世早期侵入岩的岩石成因第73-78页
        5.1.1 花岗岩与辉长岩、辉长闪长岩间的成因关系第73页
        5.1.2 花岗岩的岩浆源区性质与演化第73-74页
        5.1.3 辉长岩与辉长闪长岩的岩浆源区与演化第74-78页
    5.2 早石炭世晚期侵入岩的岩石成因第78-79页
    5.3 晚石炭世侵入岩的岩石成因第79-83页
第6章 大兴安岭中部石炭纪侵入岩形成的构造背景第83-89页
    6.1 早石炭世早期第83-85页
    6.2 早石炭世晚期第85页
    6.3 晚石炭世第85-87页
    6.4 大兴安岭中部地区石炭纪的构造演化第87-89页
        6.4.1 早石炭世早期(330~359 Ma)—活动大陆边缘环境第87页
        6.4.2 早石炭世晚期(325~328 Ma)—活动大陆边缘环境第87页
        6.4.3 晚石炭世(299~322 Ma)—同碰撞-后碰撞环境第87-89页
第7章 结论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107页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第107-108页
致谢第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的临床随访分析
下一篇:南京XX电机公司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