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选题依据 | 第13-14页 |
1.2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3页 |
1.2.1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方法 | 第14-17页 |
1.2.2 天然气水合物场地开采试验 | 第17-23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3.2 技术方法 | 第25-26页 |
第2章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数值模拟计算原理 | 第26-34页 |
2.1 组分和相态 | 第26-27页 |
2.2 控制方程和辅助方程 | 第27-30页 |
2.2.1 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 | 第27-28页 |
2.2.2 质量累积项 | 第28页 |
2.2.3 热累积项 | 第28页 |
2.2.4 质量或热的通量 | 第28-30页 |
2.3 离散方程 | 第30页 |
2.4 TOUGH+hydrate软件介绍 | 第30-34页 |
2.4.1 液相-水合物相-气相三相平衡曲线 | 第31-32页 |
2.4.2 物理性质参数 | 第32页 |
2.4.3 水合物动力分解模型 | 第32-34页 |
第3章 日本Nankai海槽水合物试采数值模拟与对比验证 | 第34-53页 |
3.1 日本Nankai海槽试开采概况 | 第34-38页 |
3.1.1 场地概况 | 第34页 |
3.1.2 钻井情况 | 第34-36页 |
3.1.3 储层物性情况 | 第36-37页 |
3.1.4 试开采情况 | 第37-38页 |
3.2 日本Nankai海槽水合物开采数值模拟与对比验证 | 第38-51页 |
3.2.1 概念模型 | 第38-39页 |
3.2.2 初始和边界条件 | 第39-41页 |
3.2.3 开采压力 | 第41-42页 |
3.2.4 产气产水验证 | 第42-49页 |
3.2.5 空间分布特征 | 第49-5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4章 我国南海水合物降压注热开采方案研究 | 第53-76页 |
4.1 我国南海神狐海域概况 | 第53-57页 |
4.1.1 地理位置 | 第53-54页 |
4.1.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54-55页 |
4.1.3 区域地层 | 第55-56页 |
4.1.4 神狐海域水合物赋存概况 | 第56-57页 |
4.2 单一水平井降压注热开采水合物方案研究 | 第57-67页 |
4.2.1 概念模型 | 第57-58页 |
4.2.2 初始和边界条件 | 第58-59页 |
4.2.3 模型剖分 | 第59-60页 |
4.2.4 生产井设计 | 第60-61页 |
4.2.5 产气特征分析 | 第61-62页 |
4.2.6 不同生产井井底压力对产气的影响 | 第62-64页 |
4.2.7 降压与注热联合开采时对产气的影响 | 第64-67页 |
4.3 双水平井降压注热开采水合物方案研究 | 第67-74页 |
4.3.1 概念模型 | 第67-68页 |
4.3.2 生产井设计 | 第68-69页 |
4.3.3 产气特征分析 | 第69-71页 |
4.3.4 不同生产井井底压力对产气的影响 | 第71-72页 |
4.3.5 一井注热一井开采对产气量增加的作用分析 | 第72-7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6-80页 |
5.1 结论 | 第76-78页 |
5.2 建议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7页 |
作者简介及主要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