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9页 |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 第17-22页 |
1.1.1 选题缘起 | 第17-18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8-2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2-35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2-29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9-35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35-3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3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1.4 论文创新及不足 | 第37-39页 |
1.4.1 论文创新 | 第37-38页 |
1.4.2 论文不足 | 第38-39页 |
第2章 女性生育观的概念界定及其理论依据 | 第39-82页 |
2.1 生育与女性生育 | 第39-42页 |
2.1.1 生育 | 第40-41页 |
2.1.2 女性生育 | 第41-42页 |
2.2 生育观与女性生育观 | 第42-46页 |
2.2.1 生育观 | 第43-45页 |
2.2.2 女性生育观 | 第45-46页 |
2.3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口生产理论 | 第46-60页 |
2.3.1“生产力过大的地方,人口才会过多” | 第46-49页 |
2.3.2“人是类存在物” | 第49-52页 |
2.3.3“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 | 第52-55页 |
2.3.4“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 | 第55-57页 |
2.3.5“种的繁衍” | 第57-60页 |
2.4 西方女性主义的生育观 | 第60-69页 |
2.4.1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生育观 | 第61-63页 |
2.4.2 激进女性主义的生育观 | 第63-64页 |
2.4.3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生育观 | 第64-66页 |
2.4.4 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生育观 | 第66-68页 |
2.4.5 生态女性主义的生育观 | 第68-69页 |
2.5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育政策 | 第69-82页 |
2.5.1“要提倡节育,要有计划地生育” | 第70-74页 |
2.5.2“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 第74-76页 |
2.5.3“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 第76-77页 |
2.5.4“努力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平衡” | 第77-79页 |
2.5.5“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 | 第79-82页 |
第3章 中国女性生育观的历史嬗变 | 第82-109页 |
3.1 中国古代女性的生育观 | 第83-91页 |
3.1.1 重生唯生 | 第83-85页 |
3.1.2 早婚早育 | 第85-87页 |
3.1.3 多生多育 | 第87-88页 |
3.1.4 重男轻女 | 第88-91页 |
3.2 中国近代女性的生育观 | 第91-99页 |
3.2.1 传统生育观依旧是主流观念 | 第92-95页 |
3.2.2 新生育观的传入与形成 | 第95-97页 |
3.2.3“节制生育运动”之战 | 第97-99页 |
3.3 中国现代女性的生育观 | 第99-109页 |
3.3.1 生育观的现代转型 | 第100-102页 |
3.3.2 生育观趋向理性化 | 第102-105页 |
3.3.3 生育观趋向多元化 | 第105-109页 |
第4章 当代中国女性生育现状 | 第109-129页 |
4.1 当代中国女性生育行为的表现 | 第110-115页 |
4.1.1 生育意愿低迷 | 第110-112页 |
4.1.2 传统生育观复归 | 第112-114页 |
4.1.3 生育质量趋优 | 第114-115页 |
4.2 当代中国女性生育存在的问题 | 第115-123页 |
4.2.1 生育率偏低 | 第115-118页 |
4.2.2 性别偏好严重 | 第118-120页 |
4.2.3 生育伦理问题频发 | 第120-123页 |
4.3 当代中国女性生育问题的成因 | 第123-129页 |
4.3.1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 第124-125页 |
4.3.2 社会性别分工的影响 | 第125-127页 |
4.3.3 传统男权制的惯性 | 第127-129页 |
第5章 当代中国女性确立理性生育观的时代价值与阻滞因素 | 第129-145页 |
5.1 当代中国女性确立理性生育观的重大意义 | 第129-134页 |
5.1.1 有助于实现两性平等 | 第130-131页 |
5.1.2 有助于实现女性解放 | 第131-132页 |
5.1.3 有助于延续民族血脉 | 第132-134页 |
5.2 当代中国女性的生存现状 | 第134-139页 |
5.2.1 女性身心的基本特征 | 第134-135页 |
5.2.2 女性社会形象的重构 | 第135-138页 |
5.2.3 女性主体意识的增强 | 第138-139页 |
5.3 当代中国女性生育观的偏差 | 第139-145页 |
5.3.1 生育被“异化” | 第139-141页 |
5.3.2 女性是“他者”的观念 | 第141-143页 |
5.3.3 传统社会性别体制的惰性力量 | 第143-145页 |
第6章 当代中国女性确立理性生育观的路径选择 | 第145-162页 |
6.1 公民:树立生育优化选择观念 | 第145-149页 |
6.1.1“生育优化”的科学内涵 | 第146-147页 |
6.1.2“生育优化”的基本要求 | 第147-149页 |
6.2 家庭:尊重女性生育自主权 | 第149-153页 |
6.2.1 家庭对女性生育的干涉 | 第150-152页 |
6.2.2 女性为生育作出的贡献 | 第152-153页 |
6.3 国家:适度调控公民生育行为 | 第153-157页 |
6.3.1 调整生育政策,建立和完善社会生育保障制度 | 第154-156页 |
6.3.2 在高校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生命观教育 | 第156-157页 |
6.4 社会:营造两性平等和谐关系氛围 | 第157-162页 |
6.4.1 不断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 | 第157-159页 |
6.4.2 解决育龄女性的就业问题 | 第159-162页 |
第7章 结语 | 第162-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164-171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获取的科研成果 | 第171-172页 |
致谢 | 第172-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