偿债能力、隐含担保与我国公司债信用价差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对象界定 | 第12-14页 |
1.3.1 公司债券 | 第12-13页 |
1.3.2 公司债券信用价差 | 第13-14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3 内容结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16-24页 |
2.1 信用价差 | 第16-19页 |
2.1.1 信用风险模型 | 第16-17页 |
2.1.2 信用价差影响因素 | 第17页 |
2.1.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2.2 隐含担保 | 第19-21页 |
2.2.1 政治关系、寻租理论 | 第19-20页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2.3 偿债能力 | 第21-22页 |
2.4 文献评述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我国公司债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 第24-30页 |
3.1 我国公司债市场发展历程 | 第24-25页 |
3.2 我国公司债券市场现状 | 第25-26页 |
3.3 市场隐含担保预期的形成和影响 | 第26-30页 |
3.3.1 市场形成隐含担保预期的原因 | 第26-28页 |
3.3.2 隐含担保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 第28-29页 |
3.3.3 隐含担保的现实情况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偿债能力、隐含担保对信用价差的影响分析 | 第30-36页 |
4.1 偿债能力对信用价差的影响机制 | 第30-32页 |
4.2 隐含担保对信用价差的影响机制 | 第32-35页 |
4.3 提出假设 | 第35-36页 |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第36-46页 |
5.1 模型建立 | 第36页 |
5.2 变量定义 | 第36-37页 |
5.2.1 被解释变量 | 第36-37页 |
5.2.2 解释变量 | 第37页 |
5.3 研究样本和数据来源 | 第37-38页 |
5.4 期间选择和样本筛选 | 第38-39页 |
5.5 数据处理 | 第39-42页 |
5.5.1 信用价差 | 第39页 |
5.5.2 地方宏观经济指标 | 第39页 |
5.5.3 财务指标 | 第39-42页 |
5.6 描述性统计 | 第42-43页 |
5.7 实证分析和结果 | 第43-46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第46-5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6页 |
6.2 相关政策建议 | 第46-49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