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2-14页 |
1.2.1 早期社会主义者 | 第12-13页 |
1.2.2 合作经济相关概念 | 第13-14页 |
1.2.3 假说 | 第14页 |
1.3 合作经济的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6-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2 本文创新点及不足 | 第17-18页 |
第2章 早期社会主义者合作经济思想的背景 | 第18-26页 |
2.1 早期社会主义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 第18-20页 |
2.1.1 时代的车轮——工业革命兴起 | 第18-19页 |
2.1.2 时代的锁链——阶级压迫严重 | 第19-20页 |
2.2 早期社会主义者合作经济思想产生的思想背景 | 第20-26页 |
2.2.1 柏拉图改革思想 | 第21-22页 |
2.2.2 早期基督教和资产阶级平等思想 | 第22-23页 |
2.2.3 启蒙思想家人性论和理性观 | 第23-26页 |
第3章 早期社会主义者合作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6-38页 |
3.1 合作经济的组织制度 | 第26-31页 |
3.1.1 圣西门的实业制度 | 第26-28页 |
3.1.2 傅立叶的和谐制度 | 第28-29页 |
3.1.3 欧文的劳动公社 | 第29-31页 |
3.2 合作经济的运行机制 | 第31-35页 |
3.2.1 合作经济的生产 | 第31-32页 |
3.2.2 合作经济的交换 | 第32-33页 |
3.2.3 合作经济的分配 | 第33-34页 |
3.2.4 合作经济的消费 | 第34-35页 |
3.3 合作经济的宗旨——“以人为本” | 第35-38页 |
3.3.1 自由——自由人的联合 | 第35-36页 |
3.3.2 平等——消除阶级差别 | 第36页 |
3.3.3 民主——倡导民主选举 | 第36-38页 |
第4章 早期社会主义者合作经济假说特征分析 | 第38-46页 |
4.1 “源”——早期社会主义者假说和科学假说的共性分析 | 第38-43页 |
4.1.1 科学性 | 第39-40页 |
4.1.2 解释说明性 | 第40-41页 |
4.1.3 待验证性 | 第41-43页 |
4.2 “立”—早期社会主义者合作经济假说的独有特征分析 | 第43-46页 |
4.2.1 动态性 | 第43-44页 |
4.2.2 预见性 | 第44-46页 |
第5章 早期社会主义者合作经济假说的价值 | 第46-54页 |
5.1 早期社会主义者合作经济假说的理论贡献 | 第46-49页 |
5.1.1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的思想渊源 | 第46-47页 |
5.1.2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分配思想的思想先导 | 第47-48页 |
5.1.3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管理思想的思想素材 | 第48-49页 |
5.2 早期社会主义者合作经济假说对当代中国合作经济发展的启示 | 第49-54页 |
5.2.1 以知识武装人才,发展合作教育理念 | 第49-51页 |
5.2.2 加强外部制度支持,完善内部运行机制 | 第51-52页 |
5.2.3 构建合作社“政产学研”体系,提高合作社综合竞争力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