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北京路地区城市形态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6页 |
·现实背景 | 第11-12页 |
·理论背景 | 第12-16页 |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认知意义:更清晰的理解城市 | 第17-18页 |
·理论意义:探索城市形态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 第18页 |
·实践意义:为传统街区保护提供思路 | 第18-19页 |
·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 第20-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研究框架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北京路地区的概况和形态区域的划分 | 第24-48页 |
·广州市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 第24-25页 |
·地貌特征和气候条件 | 第24页 |
·社会文化环境 | 第24-25页 |
·北京路地区的区位特点 | 第25-29页 |
·行政区位 | 第25-26页 |
·地理范围 | 第26-27页 |
·商业地位 | 第27-28页 |
·交通条件 | 第28-29页 |
·北京路地区的路网格局 | 第29-33页 |
·街巷等级划分与组成 | 第29-32页 |
·道路走向:正南正北和垂直于珠江 | 第32-33页 |
·北京路地区的功能格局 | 第33-36页 |
·综合性商业街 | 第35页 |
·专业商业街 | 第35-36页 |
·北京路地区的历史变迁 | 第36-45页 |
·古代 | 第36-39页 |
·近代 | 第39页 |
·现代 | 第39-40页 |
·区域内的文物遗址 | 第40-45页 |
·以形成年代为标准的形态区域划分 | 第45-48页 |
·划分方式与依据 | 第45-46页 |
·形态区域的数量构成特征 | 第46-48页 |
第三章 民国前形态区域划分及形态特征 | 第48-62页 |
·现存形态区域的数量、大小与分布特点 | 第48-49页 |
·平面单元 | 第49-55页 |
·街道系统 | 第49-51页 |
·地块划分 | 第51-53页 |
·建建筑基底 | 第53-55页 |
·建筑类型 | 第55-58页 |
·传统公共建筑 | 第55-57页 |
·以传统竹筒屋为代表的普通民居 | 第57-58页 |
·现状土地使用性质 | 第58-60页 |
·形态区域亚类划分 | 第60-61页 |
·形态特征及成因 | 第61-62页 |
·以官署寺庙书院为中心的城市商业中心格局 | 第61页 |
·传统大街廓和树状路网格局 | 第61页 |
·土地利用的集约性和外向性 | 第61-62页 |
第四章 民国后至建国前形态区域划分及形态特征 | 第62-82页 |
·现存形态区域的数量、大小与分布特点 | 第62-63页 |
·平面单元 | 第63-71页 |
·街道系统 | 第63-66页 |
·地块划分 | 第66-70页 |
·建筑基底 | 第70-71页 |
·建筑类型 | 第71-73页 |
·骑楼 | 第71-72页 |
·改良竹筒屋——近代联排住宅 | 第72-73页 |
·现状土地使用性质 | 第73-75页 |
·形态区域亚类划分 | 第75-79页 |
·形态特征及成因 | 第79-82页 |
·骑楼商业街格局 | 第79-80页 |
·规整的现代化路网格局和初划地块 | 第80-82页 |
第五章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形态区域划分及形态特征 | 第82-96页 |
·现存形态区域的数量、大小与分布特点 | 第82-83页 |
·平面单元 | 第83-87页 |
·街道系统 | 第83-84页 |
·地块划分 | 第84-86页 |
·建筑基底 | 第86-87页 |
·建筑类型 | 第87-89页 |
·现代多层公共建筑 | 第87-88页 |
·现代多层一梯多户住宅 | 第88-89页 |
·现状土地使用性质 | 第89-91页 |
·形态区域亚类划分 | 第91-92页 |
·形态特征及成因 | 第92-96页 |
·建筑体量和风格从传统走向现代 | 第92页 |
·单个地块在形态构成中的独立作用开始凸显 | 第92-93页 |
·打破了地块和建筑短边沿街的传统模式 | 第93-96页 |
第六章 改革开放后形态区域划分及形态特征 | 第96-116页 |
·现存形态区域的数量、大小与分布特点 | 第96-97页 |
·平面单元 | 第97-104页 |
·街道系统 | 第97-100页 |
·地块划分 | 第100-102页 |
·建筑基底 | 第102-104页 |
·建筑类型 | 第104-106页 |
·现代高层公共建筑 | 第104-105页 |
·现代中高层、高层住宅 | 第105-106页 |
·现状土地使用性质 | 第106-108页 |
·形态区域亚类划分 | 第108-110页 |
·形态特征及成因 | 第110-116页 |
·建筑体量显著增大以及大型综合购物中心的兴起 | 第110-113页 |
·地块的合并与街廓的再分 | 第113-114页 |
·传统街巷分化 | 第114-116页 |
第七章 北京路地区形态要素的总体特征和演变规律 | 第116-130页 |
·街道系统的总体特征与演变 | 第116-118页 |
·较为稳定的路网框架 | 第116页 |
·街巷组合特征 | 第116-118页 |
·街区街廓的总体特征与演变 | 第118-120页 |
·街廓尺度 | 第119-120页 |
·街廓形状 | 第120页 |
·地块划分的总体特征与演变 | 第120-124页 |
·地块尺度演变 | 第120-123页 |
·大地块的再分 | 第123页 |
·小地块的合并 | 第123-124页 |
·建筑类型的总体特征与演变 | 第124-130页 |
·居住区 | 第124-125页 |
·公共建筑 | 第125-128页 |
·建筑类型的继承与演化 | 第128-130页 |
结论 | 第130-133页 |
1 对北京路地区城市形态的总结 | 第130-132页 |
2 研究方法总结 | 第132页 |
3 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第132-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3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6-137页 |
致谢 | 第137-139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