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研究的背景、意义、目的 | 第10-12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对象的选择和概念的界定 | 第12-13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对象 | 第12页 |
·论文研究的范围选择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4页 |
注释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城市小学建筑交往空间概述 | 第16-24页 |
·交往空间概述 | 第16-18页 |
·交往的概念与定义 | 第16页 |
·交往的形式与分类 | 第16-18页 |
·交往空间理论的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围 | 第18页 |
·小学生心理特点与行为模式对小学建筑交往空间的影响 | 第18-22页 |
·空间环境与行为的关系 | 第19-20页 |
·小学生心理和行为模式对交往空间的诉求 | 第20-21页 |
·小学生不同阶段的行为模式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注释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当代新教育理念下的城市小学交往空间 | 第24-48页 |
·现代教育理念和小学建筑空间发展历程 | 第24-27页 |
·工业革命前教育历程的三次变革 | 第24页 |
·现代小学教育空间发展历程 | 第24-27页 |
·新的教学理念模式下的教育空间及其交往空间 | 第27-34页 |
·国外“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发展 | 第28-29页 |
·我国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 第29-31页 |
·适应素质教育等新教学理念的交往空间 | 第31-33页 |
·城市小学建筑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阶段与目标 | 第33-34页 |
·新教育理念下具体的交往空间实现形式 | 第34-44页 |
·特殊功能空间的活性连接 | 第35-37页 |
·开放学习空间与交往空间的复合 | 第37-42页 |
·面向社区的开放式教学与公共交往空间 | 第42-44页 |
·国外小学及国内国际小学中交往空间的借鉴 | 第44-47页 |
·美国小学校园交往空间营造 | 第45页 |
·日本小学校园交往空间营造 | 第45-46页 |
·国内国际学校交往空间营造 | 第46-47页 |
注释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城市小学交往空间发展趋势 | 第48-80页 |
·国内小学建筑交往空间发展的历史概况 | 第48-50页 |
·城市小学建筑发展概况 | 第48-50页 |
·城市小学建设用地与建筑规模现状 | 第50-64页 |
·城市小学校规模与小学交往空间的需求 | 第51-52页 |
·广州市新旧城区小学建设现状 | 第52-56页 |
·城市中心区(旧城区)的小学建设 | 第56-61页 |
·城市开发区(新城区)的小学建设 | 第61-64页 |
·城市小学空间布局与交往空间的关系 | 第64-74页 |
·联排式布局 | 第65-67页 |
·庭院式布局 | 第67-73页 |
·整体式布局 | 第73-74页 |
·城市发展背景下小学公共交往空间的发展趋势 | 第74-79页 |
·城市小学教学功能扩大化趋势 | 第74-75页 |
·局部功能社会化趋势 | 第75-76页 |
·交往空间立体化、多样化 | 第76-77页 |
·交往空间的复合化、模糊化趋势 | 第77-79页 |
注释 | 第79-80页 |
第五章 城市小学建筑交往空间具体设计手法的探讨 | 第80-110页 |
·城市小学室内交往空间 | 第80-91页 |
·廊空间 | 第80-88页 |
·大厅空间 | 第88-91页 |
·灰空间 | 第91-96页 |
·入口大堂式灰空间 | 第91-92页 |
·教学楼底层的架空空间 | 第92-93页 |
·挑台式灰空间 | 第93-94页 |
·连廊式灰空间 | 第94-95页 |
·构架式灰空间 | 第95-96页 |
·城市小学室外交往空间 | 第96-107页 |
·城市小学室外交往空间的分类 | 第98-100页 |
·庭院空间 | 第100-102页 |
·广场空间 | 第102-105页 |
·其他室外交往空间 | 第105-107页 |
·城市小学交往空间系统的营造原则 | 第107-109页 |
·整体性原则 | 第107页 |
·高效性原则 | 第107-108页 |
·模糊性原则 | 第108页 |
·舒适性原则 | 第108-109页 |
注释 | 第109-110页 |
结论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14-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