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设计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1.3.3 研究工具 | 第14页 |
1.3.4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1 文献分析法 | 第15-16页 |
1.4.2 问卷调查法 | 第16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7-32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22页 |
2.1.1 知识 | 第17-19页 |
2.1.2 知识共享 | 第19页 |
2.1.3 隐性知识 | 第19-21页 |
2.1.4 高校核心竞争力 | 第21-22页 |
2.2 文献综述 | 第22-32页 |
2.2.1 关于隐性知识共享的研究 | 第22-26页 |
2.2.2 关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 第26-30页 |
2.2.3 基于知识管理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 第30-32页 |
第3章 基于隐性知识共享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 第32-44页 |
3.1 知识管理理论 | 第32-37页 |
3.1.1 知识管理的内容 | 第32-34页 |
3.1.2 知识管理的原则 | 第34-35页 |
3.1.3 知识管理的运作过程 | 第35-36页 |
3.1.4 知识管理理论在高校知识共享方面的适用性 | 第36-37页 |
3.2 高校核心竞争力理论 | 第37-41页 |
3.2.1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提出 | 第37-38页 |
3.2.2 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 第38-39页 |
3.2.3 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 | 第39-41页 |
3.3 社会交换理论 | 第41-44页 |
3.3.1“社会交换"的一般理解 | 第41-42页 |
3.3.2 社会交换理论的代表性观点 | 第42页 |
3.3.3 社会交换理论在知识共享方面的适用性 | 第42-44页 |
第4章 隐性知识共享对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因素假设 | 第44-51页 |
4.1 隐性知识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 第44-45页 |
4.2 基于隐性知识的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 | 第45-46页 |
4.3 高校隐性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分析及相关理论假设 | 第46-51页 |
4.3.1 隐性知识共享的主体因素 | 第47-48页 |
4.3.2 隐性知识共享的客体因素 | 第48-49页 |
4.3.3 隐性知识共享的动机 | 第49页 |
4.3.4 隐性知识共享的环境因素 | 第49-51页 |
第5章 高校隐性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调查及结果分析 | 第51-73页 |
5.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调整 | 第51-53页 |
5.1.1 问卷设计 | 第51-52页 |
5.1.2 问卷试测和调整 | 第52页 |
5.1.3 正式施测 | 第52-53页 |
5.2 因子分析 | 第53-60页 |
5.2.1 相关性检验 | 第54页 |
5.2.2 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54-60页 |
5.3 正式调查量表质量鉴定 | 第60-64页 |
5.3.1 信度分析 | 第60页 |
5.3.2 项目区分度分析 | 第60-62页 |
5.3.3 效度分析 | 第62-64页 |
5.4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 第64-68页 |
5.4.1 相关分析 | 第64-65页 |
5.4.2 回归分析 | 第65-68页 |
5.5 高校隐性知识共享效果的差异分析 | 第68-73页 |
5.5.1 高校隐性知识共享效果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 第68-69页 |
5.5.2 高校隐性知识共享效果在学校上的差异分析 | 第69-70页 |
5.5.3 高校隐性知识共享效果在学科上的差异分析 | 第70-73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73-8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3-74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74-80页 |
6.2.1 激励机制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 | 第74-75页 |
6.2.2 改善文化环境,促进隐性知识透明化 | 第75-77页 |
6.2.3 建立全新的知识共享体系 | 第77-79页 |
6.2.4 提高共享主体的知识表达与吸收能力 | 第79-80页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本专业论文 | 第86-87页 |
附录 | 第87-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