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评述 | 第9-11页 |
1.2.1 空间可达性研究 | 第9-10页 |
1.2.2 GIS技术在空间可达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 第10-11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组织 | 第11-13页 |
第二章 空间可达性度量模型与评价方法 | 第13-24页 |
2.1 空间可达性概念辨析 | 第13-15页 |
2.1.1 可达性与空间可达性概念 | 第13-14页 |
2.1.2 空间可达性影响因素 | 第14-15页 |
2.1.3 空间可达性的特征 | 第15页 |
2.2 空间可达性评价指标 | 第15-18页 |
2.2.1 度量节点可达性指标 | 第15-17页 |
2.2.2 度量网络整体的可达性指标 | 第17-18页 |
2.3 空间可达性度量模型 | 第18-23页 |
2.3.1 空间阻隔模型 | 第18页 |
2.3.2 累计机会模型 | 第18-19页 |
2.3.3 空间相互作用模型 | 第19-23页 |
2.4 常用空间可达性度量模型比较 | 第23页 |
2.5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基于GIS的空间可达性评价技术方法 | 第24-47页 |
3.1 基于GIS的空间可达性评价技术流程 | 第24-28页 |
3.1.1 空间可达性评价思路 | 第24-25页 |
3.1.2 GIS技术在可达性评价中应用的优点 | 第25-26页 |
3.1.3 基于GIS的空间可达性评价流程 | 第26-28页 |
3.2 数据准备与处理 | 第28-34页 |
3.2.1 可达性度量数据源 | 第28页 |
3.2.2 可达性评价数据处理 | 第28-34页 |
3.3 交通阻抗计算 | 第34-36页 |
3.4 基于GIS的空间可达性测算方法 | 第36-42页 |
3.4.1 缓冲区分析法 | 第37-38页 |
3.4.2 最邻近分析法 | 第38-39页 |
3.4.3 栅格成本距离分析法 | 第39-40页 |
3.4.4 矢量数据网络分析法 | 第40-41页 |
3.4.5 各种方法对比分析 | 第41-42页 |
3.5 空间可达性计算值处理 | 第42-44页 |
3.5.1 空间插值 | 第42-43页 |
3.5.2 空间可达性计算值标准化 | 第43页 |
3.5.3 空间可达性计算值统计分析 | 第43-44页 |
3.6 空间可达性计算值可视化 | 第44-46页 |
3.6.1 专题图表达 | 第44-45页 |
3.6.2 统计图表达 | 第45-46页 |
3.6.3 等值线表达 | 第46页 |
3.7 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空间可达性评价软件开发与应用 | 第47-73页 |
4.1 软件需求概述 | 第47页 |
4.2 软件开发环境 | 第47-48页 |
4.2.1 .Net Framework开发平台 | 第47页 |
4.2.2 ArcGIS Engine组件 | 第47-48页 |
4.3 系统功能设计 | 第48-49页 |
4.4 空间数据库设计 | 第49-52页 |
4.4.1 Geodatabase空间数据模型 | 第49-50页 |
4.4.2 数据字典设计 | 第50-52页 |
4.5 软件详细设计与实现 | 第52-67页 |
4.5.1 GIS基本功能模块 | 第52-54页 |
4.5.2 空间分析模块 | 第54-56页 |
4.5.3 可达性度量模块 | 第56-62页 |
4.5.4 查询、统计与可视化模块 | 第62-67页 |
4.6 软件应用案例-南京都市区商业设施空间可达性评价 | 第67-72页 |
4.6.1 南京都市区概况 | 第67页 |
4.6.2 数据处理与建库 | 第67-68页 |
4.6.3 商业设施空间可达性计算与评价 | 第68-72页 |
4.7 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73-74页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附录一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作者简介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