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6页 |
1.1 立题依据 | 第10-11页 |
1.2 化工类废水种类和来源 | 第11-12页 |
1.2.1 抗生素类生产废水 | 第11页 |
1.2.2 化学合成类废水 | 第11-12页 |
1.2.3 中成药类生产废水 | 第12页 |
1.3 当前国内化学类废水主要处理技术 | 第12-22页 |
1.3.1 气浮法 | 第12-13页 |
1.3.2 混凝法 | 第13-14页 |
1.3.3 吸附法 | 第14页 |
1.3.4 膜分离法 | 第14-15页 |
1.3.5 生化法 | 第15-17页 |
1.3.6 高级氧化法 | 第17-22页 |
1.4 真空紫外催化氧化(VUV)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22-25页 |
1.4.1 VUV概述 | 第22-23页 |
1.4.2 VUV催化氧化的原理 | 第23-24页 |
1.4.3 VUV催化氧化的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5-26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实验过程与研究方法 | 第26-40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26-27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2.3 催化剂表征 | 第28-30页 |
2.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I-IR)分析 | 第28页 |
2.3.2 X射线荧光衍射(XRD)分析 | 第28-29页 |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与能谱(EDS)分析 | 第29-30页 |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30页 |
2.4 水样的测试 | 第30-39页 |
2.4.1 化学需氧量(COD)的快速测定 | 第30-32页 |
2.4.2 水体中氨氮(NH3-N)的测定 | 第32-33页 |
2.4.3 偏二甲肼浓度的测定 | 第33-34页 |
2.4.4 N-亚硝基二甲胺的测定 | 第34-36页 |
2.4.5 水中悬浮物(SS)的测定 | 第36-37页 |
2.4.6 甲醛的测定 | 第37-38页 |
2.4.7 盐酸环丙沙星的测定 | 第38-39页 |
2.5 废水降解过程评价与分析指标 | 第39-40页 |
2.5.1 UDMH废水的降解指标 | 第39页 |
2.5.2 盐酸环丙沙星废水的降解指标 | 第39页 |
2.5.3 阿奇霉素医药废水的降解指标 | 第39-40页 |
第三章 真空紫外(VUV)耦合化学氧化降解偏二甲肼废水的研究 | 第40-60页 |
3.1 引言 | 第40-41页 |
3.2 湿式催化剂的制备 | 第41-42页 |
3.2.1 γ-Al_2O_3的制备 | 第41页 |
3.2.2 改性湿式催化剂的制备 | 第41页 |
3.2.3 湿式催化剂的筛选实验 | 第41页 |
3.2.4 湿式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 第41-42页 |
3.3 偏二甲肼废水的降解 | 第42-44页 |
3.3.1 不同工艺降解偏二甲肼废水的对比研究 | 第42-43页 |
3.3.2 真空紫外耦合化学氧化在不同因素下降解偏二甲肼模拟废水的研究 | 第43-44页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4-59页 |
3.4.1 湿式化学催化剂的筛选实验结果 | 第44-45页 |
3.4.2 湿式化学催化剂的表征分析结果 | 第45-48页 |
3.4.3 不同工艺降解偏二甲肼废水的对比研究结果 | 第48-50页 |
3.4.4 真空紫外耦合化学氧化在不同因素下降解偏二甲肼模拟废水的研究结果 | 第50-57页 |
3.4.5 甲醛的可能生成机理 | 第57-5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真空紫外(VUV)耦合化学氧化降解抗生素废水的研究 | 第60-78页 |
4.1 引言 | 第60-61页 |
4.2 耦合反应对盐酸环丙沙星废水的降解 | 第61-63页 |
4.2.1 盐酸环丙沙星模拟废水概述 | 第61-62页 |
4.2.2 真空紫外(VUV)耦合化学氧化降解盐酸环丙沙星废水 | 第62-63页 |
4.3 耦合反应对阿奇霉素废水的降解 | 第63-69页 |
4.3.1 阿奇霉素废水概述 | 第63-65页 |
4.3.2 耦合反应降解及结果分析 | 第65-69页 |
4.4 耦合反应的放大研究 | 第69-77页 |
4.4.1 催化剂的成型 | 第69-70页 |
4.4.2 催化剂的寿命 | 第70-72页 |
4.4.3 催化剂的床层压降 | 第72-75页 |
4.4.4 耦合反应工艺设计 | 第75-76页 |
4.4.5 耦合降解放大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6-7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78-79页 |
5.2 课题展望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