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羟基化聚苯乙烯/银微、纳分级结构微球的调控制备及性能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35页
    1.1 聚合物/无机复合微球材料的概述第9页
    1.2 聚合物/无机复合微球材料的制备方法第9-13页
        1.2.1 聚合法第10-12页
        1.2.2 逐层自组装法第12页
        1.2.3 原位模板法第12-13页
    1.3 聚合物/无机复合微球材料的形貌第13-19页
        1.3.1 不完全包覆型结构聚合物/无机复合微球第14页
        1.3.2 完全包覆型结构聚合物/无机复合微球第14-16页
        1.3.3 多层聚合物/无机复合微球第16页
        1.3.4 不对称聚合物/无机复合微球第16-18页
        1.3.5 其他形貌的聚合物/无机复合微球第18-19页
    1.4 聚合物/无机复合微球材料的应用前景第19-23页
        1.4.1 物质检测-表面增强拉曼技术第19-21页
        1.4.2 有机污染物处理-光催化第21-23页
        1.4.3 催化剂领域第23页
    1.5 本课题的选题思路和主要工作第23-25页
    参考文献第25-35页
第二章 羟基化聚苯乙烯/银纳米复合微球的制备与表征第35-54页
    2.1 引言第35-36页
    2.2 实验部分第36-37页
        2.2.1 实验试剂第36页
        2.2.2 实验仪器第36页
        2.2.3 聚苯乙烯/银纳米复合微球的制备第36-37页
    2.3 表征方法第37-38页
        2.3.1 扫描电镜(SEM)第37-38页
        2.3.2 热重分析(TG)第38页
        2.3.3 X射线衍射分析(XRD)第38页
        2.3.4 可见-紫外分光光度分析(UV-Vis)第38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38-48页
        2.4.1 聚苯乙烯/银纳米复合微球的形成机理第38-39页
        2.4.2 影响聚苯乙烯/银纳米复合微球形貌的因素第39-48页
    2.5 本章小结第48-50页
    参考文献第50-54页
第三章 聚苯乙烯/银纳米复合微球的性能研究第54-65页
    3.1 引言第54-55页
    3.2 实验部分第55-56页
        3.2.1 实验试剂第55页
        3.2.2 实验仪器第55页
        3.2.3 聚苯乙烯/银纳米复合微球拉曼基底的制备第55页
        3.2.4 聚苯乙烯/银纳米复合微球催化性能的测试第55-56页
    3.3 表征方法第56页
        3.3.1 拉曼光谱仪(Raman)第56页
        3.3.2 可见-紫外分光光度分析(UV-Vis)第56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56-61页
        3.4.1 聚苯乙烯/银纳米复合微球的表面增强拉曼性能第56-59页
        3.4.2 聚苯乙烯/银纳米复合微球催化还原亚甲基蓝的性能第59-61页
    3.5 本章小结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5页
第四章 聚苯乙烯/银/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与催化性能研究第65-77页
    4.1 引言第65-66页
    4.2 实验部分第66-68页
        4.2.1 实验试剂第66页
        4.2.2 实验仪器第66-67页
        4.2.3 聚苯乙烯/银/二氧化硅纳米复合微球的制备第67页
        4.2.4 聚苯乙烯/银/二氧化硅纳米复合微球的光催化实验第67页
        4.2.5 聚苯乙烯/银/二氧化硅纳米复合微球的催化性能第67-68页
    4.3 表征方法第68页
        4.3.1 透射电镜(TEM)第68页
        4.3.2 X射线衍射分析(XRD)第68页
        4.3.3 可见-紫外分光光度分析(UV-VIS)第68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68-75页
        4.4.1 聚苯乙烯/银/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形貌第68-71页
        4.4.2 不同形貌聚苯乙烯/银/二氧化硅纳米复合微球的形成机理第71-72页
        4.4.3 聚苯乙烯/银/二氧化硅纳米复合微球的光催化性能第72-74页
        4.4.4 聚苯乙烯/银/二氧化硅纳米复合微球的催化性能第74-75页
    4.5 本章小结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77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77-78页
致谢第78-79页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Copula的投资组合风险度量研究--以沪深300指数和中债总指数为例
下一篇:留学生汉语复合趋向补语与宾语的位置关系习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