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一 狂化理论 | 第9-11页 |
二 诙谐文化 | 第11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狂欢理论与诙谐文化 | 第13-24页 |
第一节 狂欢理论概述 | 第13-15页 |
一 狂欢理论的起源 | 第13页 |
二 狂欢理论的内涵 | 第13-15页 |
第二节 诙谐文化概述 | 第15-24页 |
一 民间传统诙谐文化 | 第15-17页 |
二 当今网络诙谐文化 | 第17-24页 |
第二章 网络诙谐文化兴起成因及特征 | 第24-34页 |
第一节 网络诙谐文化兴起成因 | 第24-30页 |
一 民间诙谐文化的继承 | 第24-26页 |
二 社会思潮的全面激荡 | 第26页 |
三 现代生活的压力 | 第26-27页 |
四 网络提供肥沃土壤 | 第27-30页 |
第二节 网络诙谐文化特征 | 第30-34页 |
一 内容繁杂更新快速 | 第30-31页 |
二 用户普遍喜新厌旧 | 第31页 |
三 传播方式多样高效 | 第31-33页 |
四 典型的网络亚文化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网络诙谐文化的“狂欢”意蕴(以《新闻哥》为例) | 第34-44页 |
第一节 狂欢节的特有范畴——参与者距离感的消失 | 第35-36页 |
第二节 狂欢节的戏谑方式——精英的脱冕和普通网民的加冕 | 第36-37页 |
第三节 狂欢节的语言特性——形式的多样化和内容的粗鄙化 | 第37-41页 |
第四节 狂欢节的笑声意蕴——嘲讽和自嘲 | 第41-44页 |
第四章 网络诙谐文化的狂欢精神和意义指向 | 第44-50页 |
第一节 网络诙谐文化的狂欢精神 | 第44-46页 |
一 平等和自由的对话精神 | 第44-45页 |
二 更新和更替的颠覆精神 | 第45页 |
三 狂放和欢乐的哲学精神 | 第45-46页 |
第二节 网络诙谐文化的意义 | 第46-50页 |
一 抒发网民的心绪情感 | 第46-47页 |
二 拉近网络各阶层距离 | 第47-48页 |
三 构建多元网络亚文化 | 第48-50页 |
第五章 网络诙谐文化存在问题及对策 | 第50-55页 |
第一节 网络诙谐文化导致的问题 | 第50-53页 |
一 不良信息传播,败坏网络风气 | 第50页 |
二 侵蚀传统文化,汉语不再纯洁 | 第50-51页 |
三 加剧网民“愤青”,引发网络暴力 | 第51-53页 |
第二节 对现有问题的针对性策略 | 第53-55页 |
一 提升网民素养,把握“诙谐”的程度 | 第53-54页 |
二 净化网络空间,加强网络社区的管理 | 第54页 |
三 促进社会公平,缓解阶层之间的矛盾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附录 图片出处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