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9-24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三、文献梳理 | 第12-21页 |
(一) COSPLAY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 动漫迷群文化研究 | 第12-14页 |
2. COSPLAY文化现象宏观描述 | 第14-15页 |
3. COSPLAY爱好者个体反抗性、身份认同方面探究 | 第15-17页 |
(二) 文化认同和后现代理论方面的研究 | 第17-21页 |
四、研究问题 | 第21-22页 |
五、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22-24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22-23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第一章 反抗与建构——COSPLAY爱好者的群体认同 | 第24-67页 |
一、基于文本产生的原始认同 | 第24-30页 |
(一) 幻想——想象式的补偿 | 第24-26页 |
(二) 越轨——"中二"期的憧憬 | 第26-28页 |
(三) 反思——对权威的不满 | 第28-30页 |
二、交往中的认同建构 | 第30-51页 |
(一) 围绕COSPLAY活动过程而建构的认同 | 第30-35页 |
1. 摹本 | 第31-33页 |
2. 扮演 | 第33-35页 |
(二) "群体认同"的建构 | 第35-48页 |
1. 对"初心"的引导 | 第36-38页 |
2. 构建"风格规范" | 第38-41页 |
3. 通过舞台剧而产生的群体认同 | 第41-48页 |
(三) 对内的包容性 | 第48-51页 |
三、反抗性——对边界的强化 | 第51-67页 |
(一) 区隔意识 | 第51-58页 |
1. 建构风格与认同的区分 | 第51-54页 |
2. 与外界认同的冲突 | 第54-58页 |
(二) "叛逆"意识的凸显 | 第58-65页 |
1. 内容上的体现 | 第59-61页 |
2. 日常生活认知层面的影响——性别意识、与主流观念的异同 | 第61-65页 |
(三) 渴望被认同的两面性 | 第65-67页 |
第二章 身份的建构与演变 | 第67-86页 |
一、COSPLAY爱好者建构身份的过程与体现 | 第67-75页 |
(一) 基于文本认同的个体COSER | 第67-69页 |
(二) 虚拟身份的延伸 | 第69-72页 |
(三) 团体中的不同身份 | 第72-75页 |
二、"圈子"的建构与渠道的拓展 | 第75-84页 |
(一) 基于压力和反抗而建构的群体意识 | 第75-77页 |
(二) 秩序的主导——作为"COS圈"中的COSER | 第77-80页 |
(三) 建构渠道的多元化——碎片化的土壤 | 第80-84页 |
三、COSER身份的多元化 | 第84-86页 |
第三章 资本对多元趋势的推动——商业化下的COSPLAY | 第86-113页 |
一、资本的引入 | 第86-97页 |
(一) 由展会而被打开的窗口市场 | 第87-92页 |
(二) 业内爱好者的推动 | 第92-97页 |
1. 展会、线下层面 | 第92-94页 |
2. 行业领域的"资本转型" | 第94-97页 |
二、文本的融合与引导 | 第97-103页 |
(一) 从内容层面的引入 | 第98-99页 |
(二) 实践环节的引导 | 第99-103页 |
三、大众化的引导 | 第103-113页 |
(一) 大众化的认知和主流评价体系的引入 | 第103-107页 |
(二) 运作与包装流程的商业化 | 第107-109页 |
(三) 多元趋势下的跨界专业化发展 | 第109-112页 |
(四) 总结——市场与产业化的主导 | 第112-113页 |
第四章 认同与身份的解构——后现代多元趋势下COSPLAY | 第113-157页 |
一、边界的消融 | 第113-127页 |
(一) 大众趋势下的实践、建构形式 | 第113-121页 |
1. 认同层面的趋利化 | 第114-117页 |
2. 实践层面的流程化 | 第117-121页 |
(二) 日趋融合的风格展示形态 | 第121-127页 |
1. 展示风格的向外"贴近" | 第121-123页 |
2. 外来风格的进入 | 第123-127页 |
二、多元趋势下的冲突与对立 | 第127-137页 |
(一) 与"主流"监管的冲突 | 第127-131页 |
(二) 对大众化趋势"现象"的争议 | 第131-137页 |
1. 大众平台上多元建构路径的碰撞——"这种题材能是COSPLAY么?" | 第132-135页 |
2. 基层层面的与大众化趋势的冲突——"这些人能是COSER么?" | 第135-137页 |
三、内部的矛盾与结构的分化 | 第137-157页 |
(一) 圈层的分化 | 第137-143页 |
1. 多元化下的ACG群体细分 | 第137-138页 |
2. COSPLAY群体资源的垄断 | 第138-140页 |
3. COSPLAY爱好者的分化现象 | 第140-143页 |
(二) 对认同的焦虑与对立 | 第143-152页 |
1. 焦虑——多元建构渠道下的批判与自我批判 | 第144-147页 |
2. 矛盾对立——基于认同和发展方向下的分歧 | 第147-152页 |
(三) 抵抗消解而进行的认同"强化" | 第152-157页 |
1. 认同理念上——秉持以交往为核心的目的 | 第152-154页 |
2. 实践模式上——对传统展示形式上的仪式性"复兴" | 第154-15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57-171页 |
一、实践中发展的COSPLAY亚文化 | 第157-159页 |
(一) 社会发展过程中青少年阶层的亚文化"需求" | 第157页 |
(二) 交往和实践过程中亚文化内容生产与认同的建立 | 第157-158页 |
(三) 线上、线下平台对亚文化实践模式的拓展 | 第158-159页 |
二、文化工业对亚文化的收编和形塑 | 第159-161页 |
(一) 商业资本注入下爱好者交往平台的大众化转变 | 第159页 |
(二) 商业化对亚文化资本的衡量与引导 | 第159-160页 |
(三) 后现代趋势下的多元身份建构渠道趋势进一步加强 | 第160-161页 |
三、多元趋势下的文化认同发展新趋势 | 第161-163页 |
(一) 多元认同的冲突 | 第161-162页 |
(二) 以"强化"为目的的抗争 | 第162-163页 |
四、反思——文化工业下的"亚文化难民" | 第163-171页 |
(一) 资本主导风格之下,行业与个人的命运迥同 | 第163-165页 |
(二) 批判——COSPLAY亚文化"生产"的反思 | 第165-167页 |
(三) 反思——未来出路在何方? | 第167-169页 |
(四) 研究的遗憾与不足 | 第169-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74页 |
附录 | 第174-192页 |
致谢 | 第192-1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