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注册制下对保荐人的规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7-10页 |
二、保荐人角色在注册制下的重新定位 | 第10-16页 |
(一) 注册制的内涵 | 第10-11页 |
1. 争议 | 第10-11页 |
2. 实质 | 第11页 |
(二) 保荐人角色的转变 | 第11-14页 |
1. 注册制下证监会角色的弱化 | 第11-12页 |
2. 保荐人"看门人"角色的强化 | 第12-14页 |
(三) 因应角色转变的规制逻辑 | 第14-16页 |
1. 基本原则 | 第14页 |
2. 具体逻辑 | 第14-16页 |
三、保荐人规制的理论路径与具体实践 | 第16-25页 |
(一) 保荐人规制之不同路径 | 第16-20页 |
1. 市场的规制模式:资本市场声誉机制 | 第16-18页 |
2. 政府的规制模式:三层规则体系 | 第18-19页 |
3. 小结 | 第19-20页 |
(二) 我国的保荐人规制现状 | 第20-25页 |
1. 市场化的声誉机制尚未形成 | 第20-22页 |
2. 现有的三层规则体系供给不足 | 第22-24页 |
3. 小结 | 第24-25页 |
四、注册制下我国保荐人规制之完善 | 第25-36页 |
(一) 具体问题研究 | 第25-32页 |
1. 保荐人的资格管理 | 第25-27页 |
2. 保荐人独立性的保障 | 第27-29页 |
3. 法律责任制度 | 第29-32页 |
(二) 完善建议 | 第32-36页 |
1. 明确保荐人作为"看门人"的法律地位 | 第32-33页 |
2. 重构保荐委托链条,公开保荐费用 | 第33-34页 |
3. 明确保荐人内部和外部的责任边界 | 第34-35页 |
4. 完善保荐人民事责任追究机制,提高违法成本 | 第35-36页 |
五、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