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8-9页 |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 1 引言 | 第11-18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5页 |
| 1.3.1 水资源配置研究 | 第12-13页 |
| 1.3.2 土地资源配置研究 | 第13-14页 |
| 1.3.3 水土资源耦合配置研究 | 第14-15页 |
| 1.4 主要研究内容、重点难点 | 第15-16页 |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1.4.2 研究重点和难点 | 第16页 |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1.5.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1.5.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2 研究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 2.1 概念界定 | 第18页 |
| 2.1.1 水土资源承载力 | 第18页 |
| 2.1.2 水土资源耦合 | 第18页 |
|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 2.2.1 理论内涵 | 第18-19页 |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水土资源耦合之间的相关性 | 第19页 |
| 2.3 系统理论 | 第19-21页 |
| 2.3.1 概念及内涵 | 第19-20页 |
| 2.3.2 水土资源作用机制 | 第20页 |
| 2.3.3 水土资源耦合系统 | 第20-21页 |
| 3 研究区概况 | 第21-25页 |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21-22页 |
| 3.1.1 地理位置及行政隶属 | 第21-22页 |
| 3.1.2 自然环境概况 | 第22页 |
| 3.1.3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2页 |
| 3.2 研究对象及尺度确定 | 第22-23页 |
| 3.3 数据来源处理 | 第23-25页 |
| 3.3.1 数据来源 | 第23页 |
| 3.3.2 数据处理 | 第23-25页 |
| 4 研究区水土资源现状 | 第25-29页 |
| 4.1 研究区水资源现状分析 | 第25-27页 |
| 4.1.1 降水情况 | 第25-26页 |
| 4.1.2 地表水 | 第26-27页 |
| 4.2 研究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 第27-29页 |
| 4.2.1 土地资源利用结构 | 第27页 |
| 4.2.2 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特征 | 第27-29页 |
| 5 研究区水土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过程 | 第29-47页 |
| 5.1 水土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9-32页 |
| 5.1.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第29-31页 |
| 5.1.2 DPSIR模型指标体系 | 第31-32页 |
| 5.2 水土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方法及标准确定 | 第32-36页 |
| 5.2.1 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 第32-34页 |
| 5.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4-35页 |
| 5.2.3 建立分级评价标准 | 第35-36页 |
| 5.3 研究区水土资源承载力分析 | 第36-38页 |
| 5.3.1 水土资源承载力计算 | 第36-37页 |
| 5.3.2 水土资源承载力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 5.4 研究区水土资源耦合分析 | 第38-47页 |
| 5.4.1 水土资源耦合指数计算 | 第38-44页 |
| 5.4.1.1 水土资源耦合指数的建立 | 第39-40页 |
| 5.4.1.2 水资源需求量测算方法 | 第40-44页 |
| 5.4.2 水土资源耦合结果分析 | 第44-47页 |
| 6 研究区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 | 第47-51页 |
| 6.1 水土资源综合分区结果 | 第47-49页 |
| 6.2 综合分区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 7 结论与讨论 | 第51-53页 |
| 7.1 结论 | 第51页 |
| 7.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51页 |
| 7.3 讨论 | 第51-53页 |
| 致谢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