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9页 |
| ·废纸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 ·胶黏物的定义、来源、性质和危害 | 第12-16页 |
| ·胶黏物的定义 | 第12页 |
| ·胶黏物的来源 | 第12-14页 |
| ·胶黏物的性质 | 第14-15页 |
| ·胶黏物的危害 | 第15-16页 |
| ·胶黏物的分类 | 第16-18页 |
| ·胶黏物的尺寸大小 | 第17页 |
| ·胶黏物的存在形式 | 第17-18页 |
| ·胶黏物其他分类方法 | 第18页 |
| ·胶黏物的分析和检测方法 | 第18-23页 |
| ·胶黏物的定性分析方法 | 第18-20页 |
| ·胶黏物的定量检测方法 | 第20-23页 |
| ·胶黏物的控制方法 | 第23-27页 |
| ·机械(物理)法控制胶黏物 | 第23-24页 |
| ·化学方法控制胶黏物 | 第24-26页 |
| ·生物方法控制胶黏物 | 第26-27页 |
| ·选题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7页 |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7-29页 |
| 第二章 近红外技术快速测定胶黏物可行性研究 | 第29-37页 |
| ·实验与方法 | 第30-32页 |
| ·实验原料与设备 | 第30页 |
| ·实验方法 | 第30-3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2-35页 |
| ·校正模型的建立基本步骤及参数的选择 | 第32-33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 ·校正模型的检验 | 第34页 |
| ·方法重现性的评价 | 第34-35页 |
| ·小结 | 第35-37页 |
| 第三章 废纸浆胶黏物近红外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7-55页 |
| ·实验与方法 | 第38-40页 |
| ·实验原料与设备 | 第38页 |
| ·实验方法 | 第38-4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0-53页 |
| ·有机溶剂抽提和HPLC-ELSD联用测定废纸浆中胶黏物含量 | 第40-41页 |
| ·近红外校正模型和外部验证模型的样品选择 | 第41-44页 |
| ·样品预处理及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图 | 第44-45页 |
| ·近红外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45-49页 |
| ·胶黏物预测模型的外部验证 | 第49-50页 |
| ·校正模型重现性评价 | 第50-53页 |
| ·小结 | 第53-55页 |
| 第四章 生物酶法控制废纸浆胶黏物的研究 | 第55-71页 |
| ·实验与方法 | 第55-59页 |
| ·实验原料与设备 | 第55-56页 |
| ·实验方法 | 第56-5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9-69页 |
| ·脂肪酶和酯酶去除废纸浆中胶黏物效果的比较 | 第59-61页 |
| ·脂肪酶和酯酶处理对浮选后废纸浆中油墨及胶黏物去除的影响 | 第61-63页 |
| ·脂肪酶、酯酶处理对浆料物理性能的影响 | 第63页 |
| ·复合生物酶处理控制废纸浆中胶黏物的效果评价 | 第63-64页 |
| ·多种生物酶分段处理控制废纸浆中胶黏物的效果评价 | 第64-69页 |
| ·小结 | 第69-71页 |
| 第五章 废纸浆中胶黏物性质和酶处理机理的研究 | 第71-81页 |
| ·实验与方法 | 第71-72页 |
| ·实验原料和主要设备 | 第71页 |
| ·实验方法 | 第71-7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2-79页 |
| ·浆料存放时间对THF 抽出物及其中胶黏物含量的影响 | 第72-75页 |
| ·生物酶处理前后废纸浆THF 抽出物的分子量变化 | 第75-78页 |
| ·生物酶处理前后废纸浆中胶黏物的化学结构变化 | 第78-79页 |
| ·小结 | 第79-81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81-84页 |
| 结论 | 第81-82页 |
| 论文创新处 | 第82-83页 |
| 展望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8-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
| 附件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