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AD病因和发病机制 | 第11-13页 |
1.2.1 AD病理特征 | 第12页 |
1.2.2 AD发病机制 | 第12-13页 |
1.3 以神经递质机能障碍为靶点的AD治疗 | 第13-14页 |
1.3.1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 第13页 |
1.3.2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 | 第13-14页 |
1.4 以Aβ 为靶点的AD治疗 | 第14-15页 |
1.4.1 减少Aβ 产生的药物 | 第14页 |
1.4.2 抗Aβ 聚集的药物 | 第14页 |
1.4.3 增强Aβ 清除的药物 | 第14-15页 |
1.5 以tau蛋白为靶点的AD治疗 | 第15-18页 |
1.5.1 tau蛋白病变机理 | 第15-16页 |
1.5.2 以tau蛋白病变为靶点的药物 | 第16页 |
1.5.3 小分子药物MB治疗AD | 第16-18页 |
1.6 干细胞移植治疗AD | 第18页 |
1.7 支架材料用于干细胞移植 | 第18-23页 |
1.7.1 支架材料用于干细胞移植 | 第18-20页 |
1.7.2 神经营养因子修饰的支架材料用于干细胞移植 | 第20-21页 |
1.7.3 功能性纳米粒子修饰的支架材料用于干细胞移植 | 第21-23页 |
1.8 课题的选题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MB抑制PC12细胞模型中tau蛋白病变的研究 | 第24-35页 |
2.1 引言 | 第24-25页 |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25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5-28页 |
2.3.1 细胞培养 | 第26页 |
2.3.2 MB对细胞毒性检测 | 第26页 |
2.3.3 MB对PC12增殖抑制的机理研究 | 第26页 |
2.3.4 MAPT慢病毒载体的构建以及PC12细胞的感染 | 第26-27页 |
2.3.5 MB促进细胞沉默的机理 | 第27页 |
2.3.6 MB对tau蛋白病变的抑制 | 第27页 |
2.3.7 免疫荧光实验 | 第27-28页 |
2.3.8 统计学分析 | 第28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8-34页 |
2.4.1 MB对PC12增殖的影响 | 第28页 |
2.4.2 MB对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28-29页 |
2.4.3 MB对PC12细胞周期的影响 | 第29-30页 |
2.4.4 MB对PC12增殖抑制的机制 | 第30-32页 |
2.4.5 MB减少tau蛋白聚集以及tau蛋白磷酸化 | 第32-33页 |
2.4.6 MB促进tau进入溶酶体 | 第33-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可控缓释MB的纳米纤维用于负载神经前体细胞并抑制tau蛋白病变的研究 | 第35-53页 |
3.1 引言 | 第35-36页 |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36-37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7-41页 |
3.3.1 PLGA纳米纤维的制备 | 第37-38页 |
3.3.2 GO包被的纳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38页 |
3.3.3 GO和MB包被的PLGA纳米复合纤维材料的制备以及MB释放行为检测 | 第38页 |
3.3.4 NPCs培养 | 第38-39页 |
3.3.5 MB的细胞毒性及复合支架材料的细胞毒性 | 第39页 |
3.3.6 NPCs在支架材料上的干性维持 | 第39页 |
3.3.7 NPCs在支架材料上的分化 | 第39-40页 |
3.3.8 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周期和凋亡 | 第40页 |
3.3.9 MAPT慢病毒载体的构建以及对NPCs细胞的转染 | 第40页 |
3.3.10 Western blot | 第40-41页 |
3.3.11 统计学分析 | 第41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1-52页 |
3.4.1 GO包被的纳米纤维复合支架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 第41-42页 |
3.4.2 纳米纤维表面MB的负载和控缓释行为 | 第42-44页 |
3.4.3 NPCs在支架材料上的培养 | 第44-45页 |
3.4.4 NPCs在支架材料上的干性维持 | 第45-46页 |
3.4.5 NPCs在支架材料上的分化 | 第46-47页 |
3.4.6 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凋亡与周期 | 第47-49页 |
3.4.7 负载MB的支架材料能诱导NPCs自噬信号通路 | 第49-50页 |
3.4.8 负载MB的支架材料抑制OA诱导的tau蛋白磷酸化 | 第50-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3-55页 |
4.1 总结 | 第53页 |
4.2 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2-63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