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物理学论文--真空电子学(电子物理学)论文--气体放电(气体导电)论文

大气压脉冲介质阻挡放电模式及活性氧粒子演化机制的数值模拟研究

中文摘要第11-14页
ABSTRACT第14-1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33页
    1.1 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及其应用第19-21页
    1.2 气体放电模式第21-25页
        1.2.1 汤生放电第21-22页
        1.2.2 辉光放电第22-23页
        1.2.3 细丝放电第23页
        1.2.4 弧光放电第23-24页
        1.2.5 大气压气体放电模式的转换第24-25页
    1.3 低温等离子体中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第25-27页
    1.4 大气压脉冲介质阻挡放电的研究现状第27-30页
        1.4.1 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第27-28页
        1.4.2 大气压脉冲介质阻挡放电第28-30页
    1.5 放电仿真模型概述第30-31页
        1.5.1 流体模型第30-31页
        1.5.2 其他模型简介第31页
    1.6 论文主要内容安排第31-33页
第二章 大气压脉冲介质阻挡放电模式研究第33-53页
    2.1 放电模型描述第33-38页
        2.1.1 放电结构模型第33-34页
        2.1.2 放电理论模型第34-37页
        2.1.3 数值计算方法第37-38页
    2.2 大气压脉冲介质阻挡放电两种模式第38-43页
        2.2.1 模型验证第39-40页
        2.2.2 两种放电模式的特性第40-43页
    2.3 大气压脉冲介质阻挡放电模式的参数效应第43-49页
        2.3.1 改变电压上升率第44-45页
        2.3.2 改变放电间隙宽度第45-47页
        2.3.3 改变介质板电容参数第47-49页
    2.4 放电运行参数综合效应第49-51页
    2.5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三章 大气压脉冲介质阻挡放电特性和氧浓度效应第53-72页
    3.1 大气压脉冲介质阻挡放电特性第53-59页
        3.1.1 计算模型第54-56页
        3.1.2 模型验证第56-57页
        3.1.3 带电粒子和电场的空间分布特征第57-58页
        3.1.4 活性氧粒子(ROS)的空间分布第58-59页
    3.2 放电特性的氧浓度效应第59-63页
        3.2.1 电流密度和电场第59-61页
        3.2.2 平均电子密度和平均电子温度第61-62页
        3.2.3 平均耗散功率密度第62-63页
    3.3 活性氧粒子的演化机制和最优值第63-70页
        3.3.1 激发态氧原子的演化第63-65页
        3.3.2 基态氧原子的演化第65-67页
        3.3.3 臭氧的演化第67-68页
        3.3.4 激发态氧分子的演化第68-69页
        3.3.5 活性氧粒子的最优值第69-70页
    3.4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四章 放电特性和活性氧粒子的脉冲电压参数效应第72-92页
    4.1 外加脉冲电压上升时间对放电特性和活性氧粒子密度的影响第72-79页
        4.1.1 外加脉冲电压上升时间对放电特性的影响第72-75页
        4.1.2 外加脉冲电压上升时间对平均耗散功率密度和活性氧粒子密度的影响第75-77页
        4.1.3 外加脉冲电压上升时间对氧浓度最优值的影响第77-79页
    4.2 外加脉冲电压幅值对放电特性和活性氧粒子密度的影响第79-85页
        4.2.1 外加脉冲电压幅值对放电特性的影响第79-81页
        4.2.2 外加脉冲电压幅值对平均耗散功率密度和活性氧粒子密度的影响第81-83页
        4.2.3 外加脉冲电压幅值对氧浓度最优值的影响第83-85页
    4.3 外加脉冲电压频率对放电特性和活性氧粒子密度的影响第85-90页
        4.3.1 外加脉冲电压频率对放电特性的影响第85-88页
        4.3.2 外加脉冲电压频率对平均耗散功率密度和活性氧粒子密度的影响第88-89页
        4.3.3 外加脉冲电压频率对氧浓度最优值的影响第89-90页
    4.4 本章小结第90-92页
第五章 放电特性和活性氧粒子的放电结构参数效应第92-108页
    5.1 介质板厚度对放电特性和活性氧粒子密度的影响第92-97页
        5.1.1 介质板厚度对放电特性的影响第92-94页
        5.1.2 介质板厚度对平均耗散功率密度和活性氧粒子密度的影响第94-96页
        5.1.3 介质板厚度对氧浓度最优值的影响第96-97页
    5.2 相对介电常数对放电特性和活性氧粒子密度的影响第97-102页
        5.2.1 相对介电常数对放电特性的影响第97-99页
        5.2.2 相对介电常数对平均耗散功率密度和活性氧粒子密度的影响第99-100页
        5.2.3 相对介电常数对氧浓度最优值的影响第100-102页
    5.3 放电间隙宽度对放电特性和活性氧粒子密度的影响第102-107页
        5.3.1 放电间隙宽度对放电特性的影响第102-104页
        5.3.2 放电间隙宽度对平均耗散功率密度和活性氧粒子密度的影响第104-105页
        5.3.3 放电间隙宽度对氧浓度最优值的影响第105-107页
    5.4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08-111页
    6.1 主要成果和结论第108-110页
    6.2 工作展望第110-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27页
致谢第127-12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的科研工作第128-129页
英文译文第129-137页
附件第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单纳米粒子在超微电极上的随机碰撞电化学新方法研究
下一篇:姜黄素激活Nrf2系统缓解线粒体损伤和胰岛素抵抗作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