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遗传学论文

新西兰匍柄霉(Stemphylium eturmiunum)中与ASF1,STE2和STE3互作蛋白的筛选

符号说明第4-7页
中文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1 前言第11-23页
    1.1 匍柄霉属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3-15页
        1.1.1 新西兰匍柄霉 (Stemphylium eturmiunum)分类学地位第13页
        1.1.2 新西兰匍柄霉生物学特性第13-14页
        1.1.3 探索新西兰匍柄霉的经济学意义第14-15页
    1.2 真菌生殖的研究进展第15-23页
        1.2.1 真菌生殖方式及其优势第15-16页
        1.2.2 同宗配合与异宗配合第16-18页
        1.2.3 无性与有性进化分析第18-19页
        1.2.4 真菌中与有性生殖相关的基因第19-23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3-41页
    2.1 材料第23-26页
        2.1.1 菌株第23页
        2.1.2 载体与质粒第23页
        2.1.3 常用的酶和生化试剂第23-24页
        2.1.4 相关耗材及仪器第24页
        2.1.5 常用培养基的配置第24-25页
        2.1.6 常用溶液和试剂的配制第25-26页
    2.2 试验方法第26-41页
        2.2.1 新西兰匍柄霉的培养第26页
        2.2.2 STE2、STE3以及ASF1和H3、H4基因的克隆第26-31页
        2.2.3 酵母双杂交实验第31-36页
        2.2.4 蛋白质的原核表达与纯化第36-39页
        2.2.5 GST Pull-down第39页
        2.2.6 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第39-4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1-54页
    3.1 基因的克隆与分析第41-44页
    3.2 酵母双杂交实验第44-50页
        3.2.1 转录组的初步分析第44-46页
        3.2.2 载体的构建第46-49页
        3.2.3 酵母双杂交实验验证第49-50页
    3.3 蛋白的表达与纯化第50-52页
        3.3.1 蛋白的原核表达第50-51页
        3.3.2 蛋白的提取与纯化第51-52页
    3.4 Pull-down实验第52-54页
4 结论与讨论第54-57页
    4.1 利用OverLap PCR进行基因克隆第54-55页
    4.2 酵母双杂交第55页
    4.3 基因的原核表达与蛋白质提纯第55-56页
    4.4 Pull-down实验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4页
致谢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州市区高密度高等职业学校空间品质评价研究
下一篇:产科临床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