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30页 |
1.1 水稻雄性不育的研究进展 | 第14-24页 |
1.1.1 水稻花粉的发育 | 第14-18页 |
1.1.2 胼胝质合成酶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1.3 水稻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 | 第20-24页 |
1.2 水稻雌性不育的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1.2.1 水稻雌蕊的发育 | 第24-25页 |
1.2.2 水稻植株的雌性不育 | 第25-26页 |
1.3 水稻雌雄不育的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 第27-28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8-30页 |
1.5.1 本研究的目的 | 第28-29页 |
1.5.2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9-3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0-46页 |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0-31页 |
2.1.1 水稻材料 | 第30页 |
2.1.2 菌株 | 第30页 |
2.1.3 质粒载体 | 第30页 |
2.1.4 实验试剂 | 第30-31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31-46页 |
2.2.1 突变体的获得 | 第31-32页 |
2.2.2 突变体与日本晴植株杂交后代的共分离实验 | 第32-33页 |
2.2.3 载体构建及水稻植株转化 | 第33-34页 |
2.2.4 GSL5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34-37页 |
2.2.5 pPromoterGSL5-GUS转基因植株GUS表达活性检测 | 第37页 |
2.2.6 定量RT-PCR | 第37-38页 |
2.2.7 水稻花药组织的石蜡切片 | 第38-39页 |
2.2.8 基因表达的原位杂交分析 | 第39-41页 |
2.2.9 花粉活力检测 | 第41-42页 |
2.2.10苯胺蓝及DAPI染色 | 第42页 |
2.2.11扫描电镜观察 | 第42-43页 |
2.2.12透射电镜观察 | 第43-44页 |
2.2.13免疫金电镜观察 | 第44-45页 |
2.2.14胚囊染色观察 | 第45-46页 |
第三章 结果和分析 | 第46-65页 |
3.1 表型观察及不育性状统计 | 第46-47页 |
3.2 水稻不育突变体获得及共分离验证 | 第47-48页 |
3.3 GSL5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48-51页 |
3.4 GSL5基因家族分析 | 第51-53页 |
3.5 水稻GSL5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53-54页 |
3.6 gsl5突变体及干涉植株的雌雄蕊发育分析 | 第54-57页 |
3.7 成熟花粉活力分析 | 第57-59页 |
3.8 花粉管中胼胝质栓检测 | 第59页 |
3.9 雄性小孢子发育及突变发生关键时期观察 | 第59-61页 |
3.10不同时期的胼胝质积累情况观察 | 第61-62页 |
3.11四分体小孢子外壁胼胝质定量分析 | 第62-63页 |
3.12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前后的细胞核DAPI染色观察 | 第63页 |
3.13新释放的小孢子和成熟花粉的横切面透射电镜观察 | 第63-65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65-68页 |
4.1 OsGSL5基因对于小孢子发生是必不可少的,但该基因在花药中可能有功能冗余 | 第65-66页 |
4.2 GSL5基因在其它器官中的辅助作用 | 第66页 |
4.3 胼胝质壁周期性的沉积和降解对于外壁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 第66-68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作者简历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