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1.1 玉米的起源、分类 | 第12-14页 |
1.1.1 玉米的起源 | 第13页 |
1.1.2 玉米的分类 | 第13-14页 |
1.2 玉米根系的形态特征 | 第14页 |
1.3 玉米耐深播性状 | 第14-16页 |
1.3.1 耐深播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2 作物对深播的适应性 | 第15页 |
1.3.3 作物耐深播性研究 | 第15-16页 |
1.3.4 作物耐深播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 第16页 |
1.4 分子标记技术 | 第16-20页 |
1.4.1 分子标记技术概述 | 第16-17页 |
1.4.2 分子标记的类型 | 第17-20页 |
1.5 关联分析与连锁定位 | 第20-23页 |
1.5.1 关联分析 | 第20-22页 |
1.5.2 连锁定位 | 第22-23页 |
1.6 本研究目的、意义、内容 | 第23-26页 |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6.3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玉米耐深播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第26-3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4页 |
2.2.1 萌发期玉米耐深播相关性状等的方差分析 | 第28页 |
2.2.2 218份自交系耐深播相关性状等的表型统计分析 | 第28页 |
2.2.3 耐深播相关性状基本统计分析 | 第28-31页 |
2.2.4 耐深播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第31-34页 |
2.3 讨论 | 第34-36页 |
2.3.1 218份玉米自交系的耐深播性 | 第34-35页 |
2.3.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第35页 |
2.3.3 候选基因分析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玉米耐深播相关性状的主效QTL定位 | 第38-50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39-43页 |
3.1.1 供试材料 | 第39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9-4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8页 |
3.2.1 SSR引物多态性筛选结果 | 第43-45页 |
3.2.2 群体基因型分析 | 第45-46页 |
3.2.3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46-47页 |
3.2.4 连锁定位分析 | 第47-48页 |
3.3 讨论 | 第48-49页 |
3.3.1 耐深播性状的测量 | 第48页 |
3.3.2 影响多态性标记获得的因素 | 第48页 |
3.3.3 耐深播性状的QTL定位 | 第48-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50-51页 |
附表 | 第5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作者简历 | 第71-72页 |
承诺书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