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城市公共空间的体育雕塑创作研究--以南京青奥会体育雕塑项目为例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9-17页 |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页 |
| 1.2 相关概念解析 | 第9-11页 |
| 1.2.1 城市公共空间 | 第9-10页 |
| 1.2.2 体育 | 第10页 |
| 1.2.3 体育雕塑 | 第10-11页 |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5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 1.6 研究框架 | 第15-17页 |
| 2 城市公共空间理论研究概述 | 第17-23页 |
| 2.1 城市空间的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 2.1.1 城市空间 | 第17页 |
| 2.1.2 城市公共空间 | 第17页 |
| 2.1.3 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 | 第17-18页 |
| 2.1.4 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城市绿化景观系统 | 第18页 |
| 2.2 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雕塑之间的关系 | 第18-21页 |
| 2.2.1 城市雕塑与广场的关系 | 第20-21页 |
| 2.2.2 城市雕塑与公园的关系 | 第21页 |
| 2.2.3 城市雕塑与道路街巷的关系 | 第21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 3 体育雕塑的基本概念及发展历史 | 第23-43页 |
| 3.1 相关概念关系 | 第23-25页 |
| 3.1.1 城市雕塑 | 第23-24页 |
| 3.1.2 体育文化 | 第24页 |
| 3.1.3 体育雕塑 | 第24-25页 |
| 3.2 体育雕塑的作用与内涵 | 第25-28页 |
| 3.2.1 精神性需求 | 第25-26页 |
| 3.2.2 文化性需求 | 第26-27页 |
| 3.2.3 体育雕塑的公众审美性 | 第27-28页 |
| 3.3 体育雕塑的萌芽阶段 | 第28-37页 |
| 3.3.1 古代奥林匹克时期的体育雕塑 | 第28-32页 |
| 3.3.2 中国古代时期的体育雕塑 | 第32-37页 |
| 3.4 体育雕塑的发展与成熟期 | 第37-42页 |
| 3.4.1 国外现阶段的体育雕塑发展概况 | 第37-39页 |
| 3.4.2 中国现阶段的体育雕塑发展概况 | 第39-42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4 城市公共空间与体育雕塑作品构成的对应关系 | 第43-57页 |
| 4.1 体育雕塑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视觉要求 | 第43-46页 |
| 4.1.1 体育雕塑作品的观赏视点 | 第43-45页 |
| 4.1.2 观赏视点与公共空间环境的关系 | 第45-46页 |
| 4.2 体育雕塑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尺度与体量 | 第46-50页 |
| 4.2.1 尺度与体量的影响因素 | 第46-48页 |
| 4.2.2 尺度心理 | 第48-49页 |
| 4.2.3 尺度类型 | 第49-50页 |
| 4.3 体育雕塑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材料设计与运用 | 第50-53页 |
| 4.3.1 体育雕塑材料的发展 | 第50-51页 |
| 4.3.2 体育雕塑材料的审美语言 | 第51-53页 |
| 4.4 体育雕塑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色彩设计运用 | 第53-55页 |
| 4.4.1 体育雕塑色彩的引入 | 第53-54页 |
| 4.4.2 体育雕塑色彩的运用 | 第54-55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5 实例研究:以南京青奥会体育雕塑设计项目为例 | 第57-71页 |
| 5.1 研究背景 | 第57-60页 |
| 5.1.1 南京城市概况 | 第57页 |
| 5.1.2 南京现有体育雕塑现状分析 | 第57-59页 |
| 5.1.3 规划范围内已建成部分雕塑分析 | 第59-60页 |
| 5.2 南京青奥会体育雕塑项目 | 第60-71页 |
| 5.2.1 项目背景 | 第60页 |
| 5.2.2 南京青奥会体育雕塑项目设计 | 第60-71页 |
| 6 结论 | 第71-73页 |
| 致谢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 图标目录 | 第77-79页 |
| 附录一 问卷调查 | 第79-80页 |
| 附录二 硕士研究生阶段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