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抽柱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研究及应用 | 第9-11页 |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抽柱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综述 | 第13-20页 |
2.1 地震及其危害 | 第13-14页 |
2.2 混凝土框架房屋的震害 | 第14-18页 |
2.3 抽柱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受力性能 | 第18页 |
2.4 抽柱混凝土框架结构常用的设计方法 | 第18-19页 |
2.4.1 加大截面法 | 第18页 |
2.4.2 预应力托梁法 | 第18-19页 |
2.4.3 采用井字梁楼盖法 | 第19页 |
2.4.4 设置吊梁法 | 第1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结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的演变与应用 | 第20-24页 |
3.1 静力理论 | 第20-21页 |
3.2 反应谱理论 | 第21-22页 |
3.3 动力时程分析理论 | 第22页 |
3.4 减震控制理论 | 第22-23页 |
3.5 静力弹塑性理论 | 第23-24页 |
第四章 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的理论体系 | 第24-41页 |
4.1 概述 | 第24页 |
4.2 Pushover分析方法的研究概况和用途 | 第24-27页 |
4.2.1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24-26页 |
4.2.2 Pushover分析方法的主要用途 | 第26-27页 |
4.3 Pushover分析方法的理论依据 | 第27-32页 |
4.3.1 基本假定 | 第27页 |
4.3.2 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建立 | 第27-30页 |
4.3.3 实施步骤 | 第30页 |
4.3.4 理想的荷载-位移曲线 | 第30-31页 |
4.3.5 Pushover分析方法的抗震性能评价 | 第31-32页 |
4.4 侧向加载模式 | 第32-36页 |
4.5 Pushover分析方法的计算模型和破坏机构 | 第36-39页 |
4.5.1 计算模型 | 第36-37页 |
4.5.2 破坏机构 | 第37-39页 |
4.6 基于SAP2000软件的Pushover分析方法简介 | 第39-41页 |
第五章 多层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抽柱设计 | 第41-55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41页 |
5.2 PKPM软件简介 | 第41页 |
5.3 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 | 第41-54页 |
5.3.1 未抽柱规则框架 | 第41-45页 |
5.3.2 纵向抽柱框架 | 第45-49页 |
5.3.3 顶部抽柱框架 | 第49-5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六章 抽柱混凝土框架结构的Pushover分析 | 第55-68页 |
6.1 我国的抗震设防要求 | 第55页 |
6.2 建立结构整体分析模型 | 第55-57页 |
6.3 各项参数的设置 | 第57-59页 |
6.3.1 分析工况的定义 | 第57-58页 |
6.3.2 结构抗震系数的计算 | 第58页 |
6.3.3 目标位移的确定 | 第58页 |
6.3.4 塑性铰的设置 | 第58-59页 |
6.4 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 | 第59-68页 |
6.4.1 性能点的确定及分析 | 第59-63页 |
6.4.2 层间位移和层间位移角 | 第63-66页 |
6.4.3 塑性铰的分布与破坏形式 | 第66-68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68-70页 |
一、主要结论 | 第68-69页 |
二、问题及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