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企业组织与管理论文--农场论文

河北省种植业家庭农场投资效益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引言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第9-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目的第10页
        1.1.3 研究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4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0-11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第11-13页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第13-14页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4-15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页
        1.3.2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3.3 技术路线第15页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5-17页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第17-22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7-18页
        2.1.1 家庭农场第17页
        2.1.2 种植业家庭农场第17页
        2.1.3 投资第17-18页
        2.1.4 农业投资第18页
        2.1.5 农业投资效益第18页
        2.1.6 农业投资经济效益第18页
    2.2 理论基础第18-22页
        2.2.1 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第18-19页
        2.2.2 投入产出理论第19页
        2.2.3 规模效应理论第19-20页
        2.2.4 灰色关联度分析理论第20-22页
3 河北省种植业家庭农场投资现状与成效第22-35页
    3.1 河北省种植业总体发展现状第22-24页
        3.1.1 河北省种植业产值情况第22-23页
        3.1.2 河北省种植业结构情况第23页
        3.1.3 河北省种植业总体情况第23-24页
    3.2 河北省种植业家庭农场投资现状第24-33页
        3.2.1 调查问卷设计说明第24页
        3.2.2 家庭农场投资现状分析第24-33页
    3.3 河北省种植业家庭农场投资成效第33-35页
        3.3.1 家庭农场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产第33-34页
        3.3.2 家庭农场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第34页
        3.3.3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第34-35页
4 制约河北省种植业家庭农场投资效益提高的因素分析第35-41页
    4.1 家庭农场内部因素第35-37页
        4.1.1 家庭农场人力资本水平有待提高第35页
        4.1.2 家庭农场投资规模缺乏规划第35页
        4.1.3 家庭农场种植业投资结构单一第35-36页
        4.1.4 家庭农场综合机械化率偏低第36-37页
    4.2 家庭农场外部投资环境因素第37-41页
        4.2.1 财政农业投资不足,扶持政策缺位第37-38页
        4.2.2 金融保险服务平台缺失第38-39页
        4.2.3 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第39-40页
        4.2.4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第40-41页
5 基于灰色关联度河北省种植业家庭农场投资效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第41-47页
    5.1 顺仁家庭农场投资现状第41-42页
    5.2 家庭农场投资结构影响实证分析第42-44页
    5.3 家庭农场投入要素影响实证分析第44-47页
6 提高河北省种植业家庭农场投资效益的对策建议第47-53页
    6.1 加强家庭农场内部自身建设第47-49页
        6.1.1 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第47页
        6.1.2 优化家庭农场投资结构,实现多元化经营第47-48页
        6.1.3 规划家庭农场适度规模,实现投资规模效益第48页
        6.1.4 加强家庭农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第48-49页
    6.2 完善家庭农场外部投资环境第49-53页
        6.2.1 强化政府扶持力度,适时转变财政支农路径第49页
        6.2.2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农业贡献率第49-50页
        6.2.3 增加农业信贷投放,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第50-51页
        6.2.4 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推进家庭农场平稳前进第51页
        6.2.5 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第51-53页
7 结论第53-54页
    7.1 本文研究结论第53页
    7.2 本文不足之处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6页
附录第56-58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8-59页
作者简介第59-60页
致谢第60-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现代性视域下张炜长篇小说苦难主题研究
下一篇:高效磷光Pt(Ⅱ)、Ir(Ⅲ)配合物分子设计及光失活机制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