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2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8-9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8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8-9页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理解 | 第9-10页 |
一、民间信仰 | 第9-10页 |
二、神灵信仰 | 第10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一、国外民间信仰研究及成果 | 第10-12页 |
二、国内关于民间信仰研究及成果 | 第12-20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困境 | 第20-22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0页 |
二、研究困境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田野点概况 | 第22-25页 |
第一节 彭水县概况 | 第22-23页 |
第二节 诸佛乡概况 | 第23页 |
第三节 双合场村概况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双合场神灵信仰基本内容 | 第25-43页 |
第一节 已经消失的信仰 | 第25-26页 |
一、观音信仰 | 第25页 |
二、土地神信仰 | 第25-26页 |
第二节 仍旧存续的信仰 | 第26-43页 |
一、三王信仰 | 第26-27页 |
二、土地神信仰 | 第27-32页 |
三、香火堂 | 第32-35页 |
四、丧葬仪式中的神灵 | 第35-37页 |
五、鬼魂信仰 | 第37-41页 |
六、行业神(祖师爷)崇拜 | 第41-43页 |
第四章 神灵信仰基本内容解析 | 第43-47页 |
第一节 神灵信仰的基本特点 | 第43-44页 |
一、实用性与功利性 | 第43页 |
二、杂糅性与包容性 | 第43-44页 |
第二节 神灵信仰实践的结构功能 | 第44-47页 |
一、神灵结构分析 | 第44-45页 |
二、神灵功能分析 | 第45-47页 |
第五章 神灵信仰变迁情况 | 第47-56页 |
第一节 欢腾(1966年之前):兴盛中的诸神信仰 | 第47-49页 |
一、神灵众多 | 第47-49页 |
二、祭祀隆重 | 第49页 |
三、禁忌分明 | 第49页 |
第二节 静默(1966—1976):沉寂中的神灵信仰 | 第49-53页 |
一、神庙、神像被毁 | 第50页 |
二、香火堂被禁止 | 第50页 |
三、神职人员被整治 | 第50-53页 |
第三节 浅吟(1977年至今):逐渐复兴中的诸神信仰 | 第53-56页 |
一、复苏 | 第53页 |
二、短暂高潮 | 第53-54页 |
三、骤冷 | 第54页 |
四、回暖 | 第54-56页 |
第六章 神灵信仰变迁解析 | 第56-63页 |
第一节 变迁原因 | 第56-58页 |
一、制度变迁 | 第56-57页 |
二、生活方式转变 | 第57页 |
三、打工潮出现与村民自我意识的变迁 | 第57-58页 |
第二节 神灵的“能指”与“所指” | 第58-59页 |
一、静态 | 第58-59页 |
二、动态 | 第59页 |
第三节 洁净与危险——村民眼中的神灵信仰变迁 | 第59-62页 |
一、洁净与脏 | 第59-60页 |
二、安全与危险 | 第60-62页 |
第四节 信仰的核心与外在表现形式的关系及变迁 | 第62-63页 |
一、核心尚存,外在形式已发生变迁 | 第62页 |
二、核心已解体,外在形式仍保留 | 第62-63页 |
结论或讨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