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1-28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1-14页 |
1.现实需要:幼儿园男教师是学前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 第11页 |
2.社会现状:男幼师整体数量少、生存状态堪忧、流失现象严重 | 第11-13页 |
3.已有研究不足:幼儿园男教师身份认同相关研究的缺位 | 第13页 |
4.个人学习经历及研究兴趣所在 | 第13-14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1.身份 | 第14页 |
2.认同 | 第14-15页 |
3.身份认同 | 第15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5-25页 |
1.国内对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 | 第15-22页 |
2.国外对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 | 第22-24页 |
3.已有研究述评 | 第24-25页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5-26页 |
1.研究目的 | 第25-26页 |
2.研究意义 | 第26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文献法 | 第26页 |
2.访谈法 | 第26-27页 |
(六)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 第27-28页 |
1.研究重难点 | 第27页 |
2.研究创新点 | 第27-28页 |
一、幼儿园男教师身份认同的内涵分析与理论基础 | 第28-38页 |
(一)幼儿园男教师身份认同的内涵分析 | 第28-32页 |
1.自我认同 | 第28-30页 |
2.社会认同 | 第30-31页 |
3.专业认同 | 第31-32页 |
(二)幼儿园男教师身份认同的理论基础 | 第32-38页 |
1.社会认同理论 | 第32-34页 |
2.社会性别理论 | 第34-35页 |
3.心理场论 | 第35-36页 |
4.需要层次理论 | 第36-38页 |
二、幼儿园男教师身份认同的困境 | 第38-59页 |
(一)自我认同困境:话语权的旁落 | 第38-49页 |
1.自我认知困境:话语权的旁落 | 第39-42页 |
2.自我情感困境:幼儿园男教师角色情感失衡 | 第42-49页 |
(二)社会认同困境:幼儿园男教师社会身份的边缘化 | 第49-53页 |
1.边缘化的内涵与取向 | 第49-50页 |
2.幼儿园男教师社会身份边缘化的具体表现 | 第50-52页 |
3.幼儿园男教师社会身份边缘化的直接后果:归属感的缺失 | 第52-53页 |
(三)专业认同困境:职业倦怠与跳槽行为的频发 | 第53-59页 |
1.专业认知困境:专业认识模糊及认知偏差 | 第55-56页 |
2.专业情感困境:职业倦怠严重 | 第56-57页 |
3.专业行动困境:跳槽行为的频发 | 第57-59页 |
三、幼儿园男教师身份认同困境的归因分析 | 第59-75页 |
(一)社会文化对男性从事幼师职业的钳制 | 第59-65页 |
1.“男女有别”的传统文化桎梏 | 第59-62页 |
2.当代社会文化对男性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的偏见 | 第62-65页 |
(二)经济待遇不高致使幼儿教师整体社会地位偏低 | 第65-67页 |
1.经济待遇不高致使幼儿园男教师安全需求受到抑制 | 第65-66页 |
2.经济待遇不高致使幼儿园男教师尊重需求得不到满足 | 第66-67页 |
(三)幼儿园管理体制中男教师的缺位 | 第67-71页 |
1.幼儿园管理体制中男幼师话语权的缺失 | 第67-68页 |
2.幼儿园对男幼师的管理模式粗放,缺乏人文关怀 | 第68-71页 |
(四)幼儿园男教师教育信念的摇摆不定 | 第71-75页 |
四、幼儿园男教师身份认同建构的对策分析 | 第75-85页 |
(一)合理定位幼儿园男教师的社会身份,形成良性舆论引导 | 第76-77页 |
1.合理定位幼儿园男教师的社会身份 | 第76-77页 |
2.消除社会对幼儿园男教师的偏见心理,形成良性舆论引导 | 第77页 |
(二)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提高幼儿园男教师工资待遇 | 第77-79页 |
1.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领域的经费投入,提高幼儿教师整体收入 | 第78页 |
2.设立特殊津贴制度,逐步提高幼儿园男教师工资待遇 | 第78-79页 |
(三)加强幼儿园组织制度与文化建设,拓宽男幼师话语表达方式与渠道 | 第79-81页 |
1.加强幼儿园组织制度与文化建设 | 第79-81页 |
2.拓宽幼儿园男教师话语表达方式与渠道 | 第81页 |
(四)完善幼儿园男教师在职培训制度,促进其专业发展 | 第81-83页 |
1.健全幼儿园男教师职后培训制度 | 第82页 |
2.创新幼儿园男教师培训内容与方式 | 第82-83页 |
(五)幼儿园男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实现合理人生定位 | 第83-85页 |
结语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3页 |
附录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页 |